大屏幕上的红布像一具未解剖的尸体,静静地躺在灯光下。
旁边的工作人员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调整布料,仿佛一揭开就会暴露某种“不宜公开”的秘密。
你站在围观人群里,盯着屏幕上的“4.99万”,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但今天,这句祖训好像出了点偏差。
如果我是当事人——一个预算不多、对生活有点要求的普通人,看到这台京东首推的“国民好车”最低只要4.99万,续航号称能跑500公里,还用上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我该信吗?
是不是买回家后,电池租金会像健身房年卡一样,第一年打折,后面恢复原价,最终变成一场无尽的支出?
还是说,这就是中国互联网和汽车工业双重buff加持下的奇迹?
事情其实很简单,关键证据链很清晰。
京东,广汽集团,宁德时代,三方联手,推出了一款名叫埃安UT super的电动汽车。
一边是整车买断,最低8.59万元;另一边是电池租赁,车价直接砍到4.99万元,电池每月399元租金。
车的基础参数不寒碜——轴距2750mm,续航500公里,空间够用,智能车机也有。
售后质保、换电站布局都算有章法。
京东还拉出一堆补贴花样,价保180天、买电池租金可抵扣买断、京东E卡,洗车、养车、检测一条龙。
你会发现,他们把“便宜、好用、无坑”这三点做得很极致。
听起来像是电商卖手机的套路,甚至有点像当年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既视感。
但问题来了:卖这么便宜,京东会不会亏?
亏了又图什么?
这时候,冷静的旁观者会把镜头拉远,问问“动机”是什么。
京东这家公司,卖货是祖业,卖车只是新生意。
它的流量大,平台强,供应链深,但生产汽车?
压根没碰。
它只负责把车“卖出去”,剩下的交给广汽去造,宁德时代去管电池和换电。
京东是个销售渠道,不是造车工厂,它的风险和投入,更多集中在营销和补贴上。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京东的算盘。
它不靠单车利润赚快钱,而是想做汽车行业的流量入口。
就像超市里便宜的鸡蛋,引你进来,顺便买点别的。
你买了车,接下来所有和车有关的事——保养、换电、买轮胎、修理、保险,都在京东平台解决。
流量变现的方式,比直接卖车赚钱要隐蔽得多。
仔细推演一下,京东过去几年铺了不少路。
合作比亚迪、长安,搞京车会、京东养车,线下门店开到三千家,供应链也和一堆车企绑定。
那个看起来“激进”的补贴,其实是把用户牢牢地拉到京东体系里,等你养成习惯,再慢慢收割。
与其说京东在造车,不如说它在造“汽车生态”。
这套玩法,是典型的平台模式,也是中国互联网的拿手好戏。
但黑色幽默也在这里浮现。
你以为自己捡了便宜,结果却成了京东生态的一颗螺丝钉。
等到你第一年享受399元租金,第二年忽然涨价,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被生态链困住了。
洗车充值卡、保险、轮胎、售后,连保养都能积分抵扣。
这不是卖车,这是卖习惯,更是卖未来的消费可能。
还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略——所谓“国民好车”的定位,其实是对五菱宏光MINIEV这些微型车的反击。
5万块钱买车,过去只能买台小巧的电动盒子,续航两百多公里,空间勉强能塞下两口人和一袋米。
而埃安UT super把空间拉到A级车标准,续航翻倍,智能化堪比三万块的智能手机。
这是降维打击,也是流量收割。
但,技术上的“升级”,可不意味着商业模式上的“进化”。
比如电池租赁,表面看是降低门槛,实际是把用户变成“分期付款”模式的受害者。
每月399元,三年就是1.4万,三年后你想买断电池,已付租金可以抵扣。
但如果你换电池、或者换车,之前的钱就像你健身房的年卡一样,永远不会退给你。
分期,租赁,补贴,都是互联网时代的老套路,只是这次换成了电动车。
站在专业角度,我更关心的是京东的后市场布局。
汽车后市场才是个真正的金矿。
数据说2024年后市场规模能到7.5万亿,增速8.7%。
大部分车企还在卖车,京东已经悄悄把保养、配件、保险、二手车、甚至洗车都纳入了平台。
你买了埃安UT super,未来五年、十年,这台车的所有消费行为都在京东里发生。
平台赚的是长期的钱,不是单车利润。
逻辑推理一下:京东的短期补贴,或许亏本;但中长期看,获客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把汽车生态变成“京东生态”,才是真正的胜利。
这就像电商上“百亿补贴”不是亏本,而是买用户买未来。
车只是个入口,京东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成。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职业弊端”。
平台越大,用户越依赖。
你习惯在京东养车,买配件,换电池,很可能再也懒得去线下小修理店。
久而久之,平台变成了垄断者,价格和服务由平台说了算。
用户看似获得了便利,其实失去了选择权。
这是互联网“生态化反”的必然结果,也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型困局。
自嘲一句,作为一个职业冷静的分析者,看到这种“又便宜又好又全”的产品,总会多想两步。
羊毛出在羊身上,免费只是别人的营销成本。
而我们只是在庞大的商业体系里,替别人完成最后一环:数据、消费、流量。
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个掌控平台的人。
结尾也不打算煽情。
京东的第一辆车终归不是终点,只是汽车行业下一个流量入口的开始。
你买不买这台车,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让自己的汽车生活,变成一个APP里的全套服务。
是不是一定要选择便利,放弃自由?
是不是一定要信任平台,放弃小修小补的烟火气?
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也是新商业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
至于京东会不会亏本?
数据和逻辑都告诉我,亏是暂时的,生态永远在路上。
而我们,不过是这路上的一只小白鼠,跑得快慢,全靠各自的“聪明”。
你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