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跌至565台,智界S7,复苏无望了?

一款被寄予厚望的电动车,为何成了“哑炮”?

2025年4月,智界S7的销量跌至565台。这个数字,仅为竞品比亚迪汉的5%、小米SU7的3%。华为与奇瑞联手打造的“技术标杆”,上市一年半后,在新能源轿车的红海战场中,逐渐沦为背景板。

“出道即巅峰”的幻觉

2023年11月,智界S7带着华为的光环登场。发布会上的PPT里,“703公里续航”“HarmonyOS智能座舱”等关键词闪闪发光。彼时,媒体预测其月销破万“只是时间问题”。

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首月销量仅3217台,不足比亚迪汉的三分之一。此后,尽管新增车型、降价促销轮番上阵,2024年10月短暂冲上7400台后,销量曲线仍像过山车般俯冲。

藏在参数表里的“平庸基因”

月销跌至565台,智界S7,复苏无望了?-有驾

翻开配置单,智界S7的弱点暴露无遗。

22.98万元的入门款,缺少哨兵模式和可变悬架;30万元级的高配车型,UWB数字钥匙还需额外花费6000元选装。对比小米SU7全系标配智能钥匙、比亚迪汉全系对外放电,诚意高下立判。

更致命的是定位模糊。尺寸比Model 3大,价格却高出2万元;续航不及极氪007,智驾又弱于蔚来ET5。一位汽车博主犀利评价:“它像考场里每科80分的学生——不偏科,但也没有让人记住的理由。”

对手的“精准打击”

当智界S7在配置表上纠结时,竞品已找到破局密码。

月销跌至565台,智界S7,复苏无望了?-有驾

小米SU7将“人车家生态”变成护城河。手机用户对着车机喊“小爱同学”,就能控制家中空调;比亚迪汉L靠着刀片电池口碑,把起售价压到19.98万元,比智界S7便宜3万元;就连二线选手星途星纪元ES,都用全系空气悬架抢走“性价比之王”称号。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4月,20-35万元纯电轿车市场中,智界S7的市占率仅1.2%,而小米、比亚迪合计吃掉57%的份额。

华为光环为何失灵?

奇瑞的渠道短板,让华为的技术赋能打了折扣。

在深圳华为旗舰店,问界M7占据C位,智界S7却被放在角落。销售坦言:“客户冲着华为来看车,发现不是鸿蒙智行直营体系,转头就去隔壁蔚来展厅。”第三方调研显示,超六成消费者误以为智界是“华为子品牌”,得知真相后购买意愿下降43%。

月销跌至565台,智界S7,复苏无望了?-有驾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协作模式。与问界不同,智界S7的研发主导权在奇瑞,华为仅提供部分智能组件。这导致其宣传中“华为含量”不足——没有余承东站台,没有铺天盖地的ADS 3.0智驾视频,存在感自然薄弱。

翻身仗该怎么打?

降价或许是最后底牌。

特斯拉Model 3曾凭价格战单月狂卖6万台,智界S7若将起售价拉至20万元内,或将激活沉默市场。但风险同样明显:一位已购车主在论坛抱怨:“去年买顶配花了32万,现在二手车估价只剩18万,谁敢推荐朋友买?”

月销跌至565台,智界S7,复苏无望了?-有驾

另一种可能是重构产品认知。将华为高阶智驾作为核心卖点,学习理想汽车打造“家庭用车”标签的套路。毕竟,问界M7靠“拯救A柱”事件逆袭的案例证明,舆论场的叙事能力有时比参数更重要。

电动车市场的残酷在于,它不给中庸者留退路。当小米用生态圈人、比亚迪用成本碾压、新势力用服务突围时,智界S7的教训警示后来者:技术协作需要深度融合,产品定义必须极端锋利。毕竟在这个战场上,80分的答卷,永远换不来生存权。

#智界S7销量暴跌# #华为造车遇挫# #电动车淘汰赛# #小米SU7碾压局# #比亚迪汉L杀疯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