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据刷屏了:某国产电动车企业,今年上半年亏了50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直接炸了。50亿啊!半年!虽然现在亏损的企业挺多,但这个规模实在大得吓人,几乎是行业亏损榜的“榜首”。更离谱的是,这家公司的销量还不错,车也卖得动,怎么亏成这样?
很多人一看到这数字,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企业怕是要凉了。还有人说,国产品牌就是不行,卖得再多也不赚钱,最后还是玩不过合资和外资品牌。甚至还有声音说,不如让这些企业早点倒闭,别占着资源浪费钱。但话真是这么简单吗?亏50亿,真的就是“死路一条”吗?
我们先把这数字拆开,别急着下结论。亏损50亿,其实并不是完全的现金流亏损。这里面有很多部分是账面上的,比如研发费用、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一些战略性投资带来的“纸面亏损”。说白了,就是一部分钱不是直接花掉的,而是投入到未来的。再看营收,这家公司上半年收入其实有两百多亿,毛利率也有10%左右。这说明,它的基本盘还是在的,车也是赚钱的。那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就出在成本结构上。我们翻一下账本,研发费用占了巨头的20%,广告营销又砸了十几个亿,再加上供应链采购成本还没有完全压下来,导致账面上看起来很惨。这有点像什么?有点像一个创业公司,拼命烧钱抢市场,但账上总是没有利润。说句实话,这事儿不光是这家公司,新势力车企几乎都这样。蔚来、理想、小鹏,哪个不是前几年猛亏?只不过有的现在亏少了点,有的还在刹不住车。
再拉回来看看合资车企。有人说合资车企就没这些问题呀,为什么人家赚钱稳定?但别忘了,很多合资品牌压根不碰“烧钱的活儿”。比如新能源研发,它们更多是靠之前的技术积累,慢慢做迭代。而国产品牌为了抢这波市场,基本是从零起步,研发投入自然要高得多。再加上新能源车企普遍喜欢搞大屏、智能座舱、高级辅助驾驶这些功能,每一样都不便宜。说白了,国产品牌走的是“重资产模式”,而合资品牌更像“轻资产模式”,现在看,确实是国产企业压力更大。
那问题来了,这种战略性重投入,到底值不值?这就得看两个点:第一,投入能不能转化成竞争优势;第二,企业能不能撑到盈利那一天。像特斯拉,前几年也是亏到让人心惊,但它靠的是技术和规模优势,最后活了下来。而国内这些新势力,能不能走到特斯拉那一步,还是个未知数。尤其是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市场又不好,谁先顶不住都有可能。
其实,50亿亏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企业自己都没搞清楚钱怎么花、为什么亏。如果这些钱真的是投到了未来,比如新的电池技术、更高效的制造工艺、更智能的驾驶体验,那它迟早能挣回来。但如果是乱打广告、低价卖车、随便做代工,那就真的危险了。现在看,这家企业的亏损,更多是战略性亏损,是为了扩张市场、提升品牌力做出的选择。虽然数据吓人,但在行业里并不算一个特别离谱的现象。
这里还得说一句,不要拿合资品牌的盈利模式,去套国产品牌的路子。两者的基因、打法完全不一样。合资品牌更多是靠稳定的供应链和成熟的技术吃老本,而国产品牌不得不从头拼市场,拼供应链,拼技术。这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赌局。赌赢了,可能是下一个“行业巨头”;赌输了,也许就消失在历史里。
总结一下——50亿亏损,确实看着吓人,但如果拆开看,这其实是国产电动车企在抢未来的一个缩影。它不是不正常,而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关键是,这些企业能不能找到自己的护城河,能不能熬过寒冬。与其盯着眼前的亏损不放,不如多关注它们下一个季度的动作。烧钱之后,有没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所以,别急着嘲讽国产品牌“赔本赚吆喝”,也别一棒子打死这些亏损企业。汽车行业的真正竞争,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