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汽车市场的变革堪称“史无前例”。
新能源汽车热度高涨,燃油车价格大幅下跌,就连豪华汽车品牌也在疯狂开展促销活动,仿佛价格无需考虑。
随意浏览新闻,满是“销量大幅增长”“价格战突破下限”“技术创新速度极快,一年的发展相当于过去三年”等内容……
不过说实话,看到这些信息,我内心的兴奋感并没有那么强烈。
相反,一种难以言喻的“预感”油然而生——
汽车市场的繁荣或许只是暂时的,真正具有重大影响的变量正在暗中逐渐形成。
简单来说,很多人觉得汽车市场会一直这样发展下去,车辆价格越来越低,性价比越来越高。
但在我看来,这种情况可能“无法持续多年”,市场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核心原因在于:没有企业能够一直“亏损经营来吸引客户”。
如今的汽车市场表面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实际上许多品牌已经处于艰难的经营境地。
先看新势力品牌,目前仅有理想和零跑开始实现盈利,而且利润状况也远未达到“稳定”的程度。
其余大部分汽车企业,要么在“严格控制成本参与竞争”,要么在“投入大量资金来扩大规模”。
再看传统汽车企业,燃油车市场面临的压力更大,不少品牌已经陷入“每卖出一辆车就亏损一次”的不良循环。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可靠的数据作为依据: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仅为4.3%——
这一数据不仅低于整个下游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也低于2023年同期的表现。
而国际汽车企业的正常盈利水平大致如下:
奔驰为9.3%,宝马为8.1%,现代为9.5%……
这意味着,当行业不再“依靠资本支撑”、不再“依靠补贴维持”时,汽车价格必然会回归到正常状态。
而这种“正常状态”,肯定不会是如今“连BBA都在大幅降价销售”的情形。
换句话说——现在的价格并非正常状态,而是对未来的透支。
而透支的东西,终究是需要偿还的。
甚至可以将其与之前的打车市场、外卖市场做类比,起初通过补贴吸引用户,最终价格全部上涨,而且涨幅较大。
我个人的判断是:
等到汽车市场完成库存清理、技术平台稳定之后,汽车企业肯定会大幅提高价格。
尤其是当它们在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时,一定会加倍赚取之前亏损的钱!
另外,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它们的生产成本都不可能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以电动车为例,其最关键的成本部分——动力电池,近年来价格经历了大幅波动。
比如作为电池“关键”原材料的碳酸锂。
在价格高峰期,每吨碳酸锂的售价可达60万元,当时一辆续航500公里的纯电动车,起售价往往超过二十万元。
而到了2024年初,碳酸锂价格一度下跌至每吨不到12万元,甚至一度触及每吨6.5万元的低点。
这才出现了“电动车价格大幅下降”“价格竞争激烈”的阶段性现象。
但问题是——这种低价能够持续多久呢?
答案是:不会太久。
因为这并非“供给侧根本性变革”的结果,而是阶段性产能过剩、恐慌性抛售引发的连锁反应。
一旦新能源汽车销量再次上升,需求反弹,原材料价格很快就会回升。
要知道,动力电池成本在整车制造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35%以上,
只要碳酸锂、磷酸铁、石墨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整车售价就会随之上升。
电动车的情况如此,燃油车的成本状况也不容乐观。
这并非因为燃油车造价高昂,而是由于其销量不断下降,“规模效应”正在迅速减弱:
原本一个生产平台可以分摊到几十万辆汽车上,如今可能只剩下几万辆,零部件成本自然会大幅上升。
这就如同开一家大型饭店和路边摊的区别,供货渠道一旦收缩,成本就难以控制。
到了那个时候,涨价就不可避免了。
简单来说——
电动车的价格依靠资源红利支撑;燃油车的价格依靠规模红利维持。
而这两种红利都无法长期存在。
当真正的优势一旦消失,大家就需要面对“真实的价格”了。
所以,给大家的建议是:
如果你预算有限,是有实际用车需求的购车者,又恰好遇到不错的购车优惠,就不要再犹豫,尽快购买。
因为别看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等到红利结束、价格反弹时——
你想买的那辆车,可能连最低价格都难以达到了。
至于等待什么新技术,就更没有必要了。
因为你手中的资金有限,即便有新技术推出,你也可能买不起,无法承担。
倒不如趁着国家减免购置税、给予补贴,车企开展价格战的时候购买。
这样还能享受到实惠!
当然,如果你预算充足,买车不考虑资金问题,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你完全可以等待,再过三五年,固态电池、大模型智能驾驶、全域高压平台等技术肯定会更加成熟。
只是价格也不会便宜,到时候比拼的不是选择,而是经济实力。
说了这么多,聊这些并不是要给大家制造恐慌,而是希望大家认清一个现实:
汽车市场从来不是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越来越低”的无底洞。
过去是依靠补贴支持、资本维持、库存积压,才换来了这几年“买车如同占便宜”的繁荣景象。
但这种繁荣不会长久——红利总会消耗殆尽,价格最终会回归正常。
如果你现在刚好有购车需求,预算也合适,就不要指望“明年价格更低”“后年更划算”。
因为再等待下去,可能真的会出现“车还在那里,但你却买不起了”的情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