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抖动模式”是噱头还是创新?隐藏门把手真的实用吗?

---

今日我们要聊的,是小米汽车发布的那段“抖动模式”视频,号称能抖落车上的树叶。

这操作,着实令人费解。

它与前两年某些国产跑车原地“跳舞”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能源车“抖动模式”是噱头还是创新?隐藏门把手真的实用吗?-有驾

我不禁要问,这种“奇思妙想”究竟从何而来?

---

抖落的树叶,难解的困惑

一片轻飘飘的树叶,在车速超过二十公里每小时后,自会被风吹散。

为此投入巨大研发成本,其必要性何在?

难道研发团队已山穷水尽,再无他法?

抑或,除了这些浮华的“表演”,我们对汽车的追求就止步于此了?

譬如那些“隐藏式门把手”,以及动辄“16.8亿种驾驶模式”,听起来高科技,实际体验中,真有那么不可或缺吗?

谈及这个“抖动模式”,我真是啼笑皆非。

通常我们驾车,最求的是平稳舒适,各类减震、悬挂系统无不为此。

而今反其道而行之,推出“抖动模式”,这算不算一种“逆向发明”?

犹记昔日,部分车企为彰显“科技感”,推出隐藏式门把手。

其初衷或为降低风阻,优化车身线条,本无可厚非。

然逢雨雪天,门把手冻结或进水,开启便成难题。

新能源车“抖动模式”是噱头还是创新?隐藏门把手真的实用吗?-有驾

这正如古人所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徒有其表,实用欠佳。

至于那些所谓“16.8亿种驾驶模式”,我倒想问一句,有几位车主能一一体验?

多数人,不过常用舒适、运动、经济三模式,再加一雪地模式,足矣。

难道真有人会为通勤堵车,特意切换至某个“堵车模式”,再根据路况微调?

此举在我看来,实属画蛇添足。

---

被“囚”的设计思维

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整个国产电动车市场,似乎陷入了“设计桎梏”。

放眼当下,电动车外观趋同,“冰箱彩电大沙发”几成标配,尾灯亦多为贯穿式。

初见惊艳,久则生厌。

这并非我们的国产车缺乏创新力,而是整个行业似乎坠入了“模仿竞赛”的泥潭:你增尺寸,我必更大;你添按摩功能,我定更奢华。

重心偏向“表面文章”,以至于真正的核心技术,如电池的性能与稳定、智能驾驶的安全与可靠,却少有实质性进展。

---

创新之难,模仿之“易”

平心而论,在国产电动车市场白热化的竞争中,不少人似乎找到了“捷径”:模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国外某车企推出新功能,国内很快便有“跟进者”,甚至能在此基础上“改良”一番,推陈出新。

新能源车“抖动模式”是噱头还是创新?隐藏门把手真的实用吗?-有驾

创新,言之凿凿,行之维艰。

它需巨额研发投入,岁月沉淀,无数次试错。

而模仿呢?

只需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一颗“敢于借鉴”的心,便可迅速“复制粘贴”,推出“新品”。

在如此“内卷”的市场中,谁又愿耗费巨资,冒巨大风险,去追求真正的原创?

当然,并非所有“借鉴”皆为不妥。

学习先进经验,乃进步之阶梯。

但关键在于,是汲取精华并超越,抑或仅仅停留在表面模仿,甚至为博眼球,弄出些华而不实的功能。

---

这些“冗余设计”的泛滥,最终受损的是消费者。

我们购车,为的是便捷出行,享受驾驶乐趣,安全抵达目的地。

我们并非购入“大型玩物”,更不为那些一年都用不了一次的“噱头”买单。

我特别想请教那些设计者们,在构思这些功能时,是否真正设身处地为用户思考过?

有没有扪心自问,此功能价值几何?

新能源车“抖动模式”是噱头还是创新?隐藏门把手真的实用吗?-有驾

它能解决用户的痛点吗?

归根结底,汽车乃交通工具,其本质是用以驾驶。

最为关键的,是其核心三大件:电驱系统、底盘,加之稳定可靠的电池技术与智能驾驶系统。

这些才是消费者真正所需。

至于那些“抖动模式”、“隐藏门把手”,偶尔作为宣传亮点尚可,若成主流,方为悲哀。

回想我们日常驾车,最看重什么?

是车辆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是每一次转向的精准性,是面对突发状况时制动的信心,还有更长续航、更快补能,以及智能驾驶在关键时刻的安全保障。

这些,才是关乎生命安全和实际用车体验的“硬指标”,不是吗?

正如今日我们所论的“抖动模式”,它能让你的车高速更稳吗?

能让电池续航更长吗?

能让智能驾驶更安全吗?

答案显然否定。

所以,这好比“买椫还珠”,为追逐华丽外表,却忽视了内在的价值。

当整个市场陷入这种“怪诞设计”的循环时,谁能率先抽身,返璞归真,将精力倾注于核心技术的突破与用户体验的升华,谁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之心。

毕竟,百姓的钱来之不易,购车终归求个实用、安全、省心。

我们且拭目以待,看谁能成为那个“破局者”,引领国产电动车走出这片“设计的迷雾”。

您以为然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