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那位坐镇高位的姚飞,居然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开麦”,炮轰吉利新车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还细致入微地指摘了后排空间的捉襟见肘和音响效果的惨不忍睹。
舆论瞬间炸开了锅,看客们纷纷搬来小板凳围观。
寻常理说,身居高位者,言行举止更应三思而行,怎料这位高管却像是卸下了枷锁,任由情绪脱缰?
如今有些企业,简直把互联网视作了角斗场。
不仅亲自下场肉搏,还豢养一批“网军”,专门盯着竞争对手撕咬。
结果呢?
网页上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想辨别真伪简直难如登天。
暂且不论那车是否真如其言“烂”到家,这种攻讦对手的行径,真能助其扶摇直上吗?
靠泼妇骂街式的叫嚣,就能把销量骂上去?
恐怕最终只能落得个“我命由我不由天,你也休想好过”的结局。
说起销量,比亚迪可谓是“一骑绝尘”。
去年豪取420万辆的佳绩,今年更是剑指550万辆的宏伟目标。
这骤增的130万辆,从何而来?
绝非天上掉馅饼,而是要从他人碗中巧取豪夺。
比亚迪如今是双管齐下,高中低端市场尽收囊中,更兼具降价的底气,直接祭出配置升级和价格屠刀,将竞争对手逼至无路可退。
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恐怕将上演一场你死我活的“达尔文游戏”。
表面上风生水起,实则各家都如履薄冰。
真正能实现盈利的,寥寥无几,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的泥淖之中。
中国的新能源车,本应凭借强大的产业链和价格优势,扬帆出海,将车辆销往海外,开疆拓土。
可眼下呢?
出口之路愈发逼仄,贸易摩擦横亘在前,使得前路更加坎坷。
最终只能困守国内,上演一场惨烈的同室操戈。
去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逼近六成,生生将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压缩至四成。
然而今年,燃油车开始绝地反击,通过降价和升级智能驾驶,成功收复失地,市场份额回升至五成以上。
这一下,新能源车的压力陡增。
出口受阻,国内品牌林立,竞争之激烈,堪称一片血海。
仅是渗透率的些微变动,便足以凸显问题的严峻性。
原本以为新能源车将一路高歌猛进,如今看来,燃油车亦非不堪一击的软柿子。
在如此境况下,车企的掌舵者们,焉能不焦头烂额?
市场容量捉襟见肘,推广手段又缺乏新意,除了声嘶力竭地打价格战,似乎也别无他途。
于是,便出现了前文所述的一幕,奇瑞高管“口吐芬芳”,直斥吉利。
反正自己深陷泥潭,也绝不容许他人独善其身,大概便是这般心态作祟。
对友商出言不逊,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咎于“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层次的症结所在?
譬如,技术创新是否能与市场变迁并驾齐驱?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是否足够强劲?
政策扶持力度是否能够始终如一?
这不禁让我想起曾听过的一个黑色幽默:两人在密林中遭遇一头猛熊,其中一人迅疾地换上跑鞋。
另一人不解地问道:“你换鞋有何用?难道你还能跑得过熊不成?”换鞋之人淡定地答道:“我无需跑赢熊,只需跑赢你便足矣。”
如今的新能源车企们,是否也秉持着这般“损人利己”的心态?
与其殚精竭虑地做大蛋糕,不如先费尽心思地将竞争对手扼杀。
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真能引领中国的新能源车走向世界之巅吗?
恐怕只会使大家在内卷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
因此,这场口水战的背后,所折射的,绝非仅仅是车企间的龃龉,更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窘境和焦虑。
大家都渴求生存,都渴望成为最终的赢家,但若只想着踩着他人的肩膀往上攀爬,最终只会一同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