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铃福特推新SUV,科技野性全都要,用户既能体验硬核越野又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真正做到了实用与创新兼得

江铃福特最近搞了个挺实在的活动。他们的智趣烈马新车型开启了盲订,用户只要在小程序里交1000块,等车一上市就能拿到一套价值12000元的露营装备。这套装备里有电动升顶、座椅自动翻折这种硬核配置,听起来就很实用。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广告手法,而是实打实让用户烧到手的好处。虽然目前还没公布最终售价,也没有具体的上市时间,但他们公布的配置单比起其他品牌来,显得MAP更清楚、透明。

这车的中控屏用的是15.6英寸的Mini-LED,分辨率相当高,用起来挺顺畅。硬核点在芯片上,用的是高通8255(估算一下,可能不完全准确),反应速度有保证。最吸引我的是它搭载了两个国产大模型——豆包和DeepSeek。这个设计挺喜欢,因为不像特斯拉纯靠算法推断,这两个国产模型能更贴近我们平常说话的惯。你用语音指令?毫无压力。副驾驶那儿还有一个彩色旋钮,调音量、温度、切换驾驶模式,甚至还可以调座椅。这种物理按键+触控结合的操作方式,虽然看到不少豪华车会用,但在同级别车型里,还是第一次见。

江铃福特推新SUV,科技野性全都要,用户既能体验硬核越野又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真正做到了实用与创新兼得-有驾

我曾经翻开相册看过一张中控的截图,那种大屏幕配色还挺舒服,能看到UI的细节处理挺细腻的。路上偶尔会有点打字错误的提示信息,设计还不算完美,但整体用起来还是挺顺手的。

江铃福特推新SUV,科技野性全都要,用户既能体验硬核越野又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真正做到了实用与创新兼得-有驾

有意思的是,它的AR-HUD投影面积大约有70英寸开外,开车时能直接看到海拔、车身倾斜角、指南针这些信息。以前越野都得靠经验猜地形,现在直接上系统标出来,省心不少。传感器布置也很丰富——32个传感器(估算大概),配上激光雷达和双Orin X芯片,支持高速和城市的自动驾驶辅助。这不是虚的说说,是真的可以开着用的。硬派SUV做出这么全场景辅助,还是挺难得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它的车顶还能电动升起。你知道,打开后,车内空间高度能多出36厘米,优惠很大。篷布用的也挺耐用,像福特自己敞篷车那样。30秒就能升起,自动关闭遇到雨天,那就不麻烦了。侧面还可以加模块化帐篷,出门露营用一把好手。尾门还能拆下来当电磁炉、小桌板或者置物架。这不就是把露营房搬到车顶上了吗?年轻人喜欢户外、喜欢露营,周末驾驶出去,吃喝拉撒都不用下车。

动力方面,提供两个版本:增程版用1.5T发动机+双电机,纯电续航220公里(大概像现在的家庭车水平),另外纯电版,电池容量更大,续航估算在650公里左右。支持6.6千瓦的对外放电,估算比坦克400 Hi4-T(嗯,想不到还有个这么名字的)还厉害一些。比起1.5T发动机的输出(感觉像100马力左右?)纯粹满足城市和短途越野用,成本控制方面似乎没追求极致,反而把重点放在智能和实用上。

江铃福特推新SUV,科技野性全都要,用户既能体验硬核越野又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真正做到了实用与创新兼得-有驾

问我这些配置值多少钱?大体相当于方程豹豹5的价位(大概15万左右),配置还比它丰富得多。主要战略不是追求极限性能,就是用智慧和体验吸引年轻用户,日产、丰田都开始模仿这种讲究实际用的路子。

江铃福特推新SUV,科技野性全都要,用户既能体验硬核越野又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真正做到了实用与创新兼得-有驾

我有点好奇,为什么会觉得这车会有市场?除了它的配置横跨硬派越野和智能科技,有没有可能是厂商在试图打破传统的越野一定粗贱,科技一定卡拉OK的魔咒?我身边几个朋友开始暗暗打听,毕竟他们都想像我一样,开车出去折腾,还能露营、烧烤、吹星空。

(这段先按下不表)有时,我会自问,未来的越野车会不会变得更像移动车库?每次看到新车型宣传都觉得里面的每个点像是设计陷阱一样,特别是那种看似硬核的标配——其实原本可能只是为了营销,用心的厂商会花点心思在配置的实用性上,而不是单纯追求硬件参数。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对这款车的最大期待,是它能不能真的帮你搞定路上的那些意外。比如说,遇到小溜车怎么办?我知道越野车现阶段很多时候,靠经验踩油门和刹车,跟打机关差不多。而这车的传感器、系统能帮助预判危险——这才是真正的科技硬核。你觉得呢?是不是未来越野和智能结合,会越来越紧密?还是说,我们还是喜欢那种,可以自己靠感觉跑得爽爽的车?

江铃福特推新SUV,科技野性全都要,用户既能体验硬核越野又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真正做到了实用与创新兼得-有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