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驾那天,天刚下过一场小雨,路边的积水正懒洋洋地反射着灰蓝色的天光。
我站在方程豹钛3的车头前,擦了擦镜片,看着驾驶舱里那排还带着工厂塑料膜的新座椅。
雨后的空气像是刚被重置过,安静得能听到远处工地吊车的金属碰撞。
我有点想笑——据说这台钛3是“城市小豹”,可这场景怎么都和丛林搏杀扯不上关系。
如果你手里有17万块,面对这样一台不大不小、动力十足的紧凑型电动SUV,会怎么选?
试驾结束后,我坐在副驾,脑子一边回放着它的加速表现,一边琢磨:动力和空间的取舍、品牌和气场的权衡、科技与舒适的边界,到底哪一条才是决定你买不买单的证据链?
方程豹钛3,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一场公式推导,但落到现实路面,它只给你两个选择:要么高调加速,要么老实代步。
事实是,市场上能把马力、舒适性和价格掺和得这么有层次感的SUV,少之又少。
试驾的是2025款501KM四驱Ultra版,指导价16.38万。
清楚地记得,电量一半出头,标准模式下轻点电门,那股电车特有的扭矩就像有人在你背后轻推了一把。
动力反馈线性且不躁,踩深一点,能感受到车头那种“想抬不敢抬”的挣扎感,跟3.0L V6燃油车有点神似,但又多了点电车的慷慨直接。
运动模式就更不用说了,电门踩下去,几乎能感觉到后排乘客下意识抓住安全带的动作。
短轴距、高车身,配合悬挂,带来的“抬头感”让我忽然想起路虎卫士90——一台方头大汉,也能在加速时秀出脖颈上的筋络。
但故事并没有在动力里画句号。
操控方面,方程豹钛3像是一个穿着西装的田径运动员——外表从容,但跑起来总有点别扭。
方向盘尺寸偏大,坐姿高且正,像是硬汉越野的既视感,但实际开起来,却没有那种小钢炮一气呵成的灵动。
指向不算锐利,底盘调校更偏软缓,日常很舒适,但激烈驾驶时就有点“慢半拍”。
你要想用它去拉风劈弯,可能还得多喝点咖啡给自己提提神。
操控给不了你“人车合一”,但给的舒适和从容,倒很实诚。
再说一点让人意外的——底盘质感和隔音。
按理说,短轴距的小SUV,底盘往往跳脱,悬挂容易“海豚跳”,但钛3却像是套了层德系滤镜,底盘柔韧、减震细腻,走在破损路面也能稳住阵脚。
云辇-C软硬自适应减震是个功臣,毕竟不是所有16万级别的小车都舍得装上这个配置。
NVH方面,钛3的静谧性足以和奔驰GLA、宝马X1这种豪华入门级SUV掰一掰手腕。
当然,别指望开到120码还能像图书馆,但在城市道路下,耳朵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已经算是良心工程。
但凡事总有代价。
空间是这台车挥之不去的短板。
4米6的车长,2米7不到的轴距,本就决定了车内不会太“阔绰”。
后排空间勉强够用,前备箱聊胜于无。
这倒提醒了我一句老话:“你想要的都给你,怎么可能还给你面包铺的面积?”人生和买车一样,鱼和熊掌,从不在同一个菜单里。
再聊聊设计。
方程豹钛3的造型原创度不错,用料精致,有点豪华小车的意思。
但问题也摆在那儿——它不显贵。
我拿着无logo照片让几个朋友猜价,结果大部分人都按照“十万出头”来估。
不是设计差,而是没有拿“贵车”当模板,也没有硬蹭家族顶流车型的颜值。
在这个“设计即正义”的年代,明明可以装大X,却选择了低调原创。
有时候,太真实反而变成了另一个层面的“性价比陷阱”。
智能驾驶?
天神之眼C辅助驾驶系统,泊车和高速辅助做得不赖,但远没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步。
跟几万块的比亚迪海鸥、20万级的方程豹豹5比,钛3夹在中间,有点不上不下。
如果是单纯上班代步,现有的功能足够用;要是想装点“未来感”,恐怕还得等厂家下次给顶配加点料。
说到这儿,忍不住想自嘲一句:“评车这活儿,和做侦探差不多,总想着找出点别人的秘密,结果扒拉来扒拉去,人家最大的秘密其实就是——没有秘密。”方程豹钛3的优点和短板都明晃晃地摆在那里,不藏不掖。
动力好,底盘舒服,隔音好,设计不显贵,空间一般,智驾一般。
你要面面俱到?
可以,预算得往上加点。
你要性价比?
那就得接受它的局限。
我试驾的是501KM四驱Ultra版,落地17万以上。
动力和舒适性是同级天花板,但操控和智能驾驶只能说“过得去”。
对大多数城市通勤、偶尔自驾的用户来说,单电机版本已绰绰有余。
四驱的性能,你用得上的场景,大概率只有在下雨天抢红灯的三秒钟里能体会到一点优越感。
毕竟,我们不是天天都在和路虎卫士90比抬头,更多时候不过是和地铁的挤挤碰碰擦肩而过。
最后,留个问题。
在这个“什么都想要一点”的年代,你会为了一台动力过剩、空间有限、设计低调但不显贵的小SUV,埋单17万吗?
或者说,当你在城市道路上穿梭时,到底想要的是一台能装下所有梦想的车,还是一辆只需要装下现在自己的工具?
人和车,都是妥协下的产物。
至于最后答案是什么,也许只有你自己,能在下一次红灯起步时,踩下电门的那一刻,帮自己揭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