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雷军通过微博宣布原定的小米YU7预发布会“不公布正式价钱,也不接受小订”,并透露新车预计推迟至7月上市。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迅速反应,小米股价应声下跌。
而这场“爽约”也引发全网热议:有人猜测是车辆技术问题未解决,担心仓促上市会重蹈新势力品牌“交付翻车”的覆辙;也有人认为这是小米的营销策略,想吊足胃口后再放大招。
事实上,这已是小米YU7第二次推迟发布时间——早在4月底的上海车展,YU7就因“内部调整”临时缺席。
作为一个见证小米从手机跨界到汽车的老粉,我想说:别急着唱衰,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首先,汽车不是手机,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新能源车的电池、智驾系统等技术门槛极高,连特斯拉、比亚迪都曾因技术迭代召回车辆。
雷军坦言“这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恰恰说明造车远比想象中复杂。
如果为了赶工期而忽略品控,一旦出现刹车失灵、系统死机等问题,小米的口碑才真会崩盘。
正如网友调侃:“晚买享折扣,早买当小白鼠”,延期或许反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小米的“不公布价格”可能暗藏玄机。
回顾小米手机的发家史,“性价比”从来都是杀手锏。
如今新能源车市场血雨腥风,特斯拉刚降价,比亚迪又推新品牌,雷军必然在等一个最佳时机——比如竞品定价公布后,再甩出“价格王炸”。
毕竟,现在开启小订等于提前暴露底牌,反而失了主动权。
当然,股价下跌和粉丝焦虑也是事实。
但换个角度想:资本市场反应过度,恰恰是情绪触底的信号。
回想小米上市初期,股价也曾跌破发行价,但最终用产品逆风翻盘。
这次造车,雷军押上了全部声誉,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输不起,所以必须赢。
小米YU7的推迟,是危机还是转机?
时间会给出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造车马拉松”没有捷径,无论是技术攻坚还是市场博弈,小米都需要更多耐心。
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妨多给雷军一点时间;作为投资者,则要警惕短期波动中的机会。
你看好小米汽车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点!
点赞转发,让更多人加入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