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又掀起了一波关于燃油车强制报废的讨论。
有消息称专家建议五年内淘汰所有燃油车,给新能源车腾出发展空间。
这种说法听起来像是要给环保事业添砖加瓦,但仔细琢磨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强制报废燃油车的说法其实早几年就在网上流传过。
自从新能源车进入大众视野,油电之争就没消停过。
单从使用成本和性能参数来看,新能源车确实有不少优势,比如每公里电费才几毛钱,加速性能直接碾压同价位燃油车。
但要真搞一刀切的强制报废,这事儿可就变味了。
现在买辆燃油车怎么也得十几二十万,要是五年后强制报废,相当于每年折旧四万块。
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目,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车突然变成废铁,搁谁心里都不好受。
更重要的是,咱们国家的《物权法》白纸黑字写着保护私有财产,真要强制报废的话,法律层面首先就站不住脚。
再说新能源车现在也不是十全十美。
前两天刷到个视频,北京某小区凌晨四点就有人排队抢充电桩。
这大冷天的裹着羽绒服守充电桩,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抢春运火车票。
虽然国家充电桩数量已经全球第一,但分布不均、燃油车占位、设备损坏这些问题依然存在。
跑长途更是新能源车主的噩梦。
厂家宣传的续航里程听着挺唬人,可一上高速就现原形。
冬天开暖气掉电快,雨天轮胎打滑耗能高,标称600公里的车实际能跑400就算不错。
更糟心的是电池衰减,开两年续航直接打七折,二手车贩子见了都直摇头。
说到电池,这才是新能源车最棘手的环保难题。
第一批新能源车的电池马上就要进入报废高峰期,这些退役电池处理不好可比尾气污染严重多了。
现在主流的处理办法有两种:要么拆了提炼贵金属,要么改造成储能设备。
但听说拆解过程中容易产生有毒气体,改造储能设备又得投入大量检测费用。
有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正规电池回收企业根本吃不饱。
因为处理成本太高,很多小作坊用土法子处理电池,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
更可气的是这些黑作坊成本低,反而把正规企业挤得没饭吃,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不过新能源车也不是毫无长进,听说宁德时代正在研发半固态电池,据说2025年就能量产。
这种新电池不仅续航能破千公里,充电速度也比现在快一倍。
要是真能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那充电焦虑倒是能缓解不少。
回头看看燃油车,虽然被贴上了“污染源”的标签,但百年技术积累不是白给的。
加油站遍地开花,三分钟加满油说走就走,这种便利性新能源车暂时还比不了。
更何况现在国六B标准的燃油车,排放已经比十年前干净了七八成。
其实不少网友都认为,油电之争根本没必要搞成你死我活。
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用了十几年过渡期,汽车换代也得给市场适应时间。
与其急着淘汰燃油车,不如先把充电设施完善好,把电池回收产业链理顺,等新能源车真能独当一面了,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最近还看到个有意思的数据,今年前三个季度新能源车保费平均比燃油车贵了26%。
保险公司精着呢,修车成本高、事故风险大的车型,保费自然水涨船高。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新能源车要全面替代燃油车,还有不少技术难关要攻克。
话说回来,环保这个大旗不能光让车主扛着。
燃油车污染主要在尾气,新能源车污染转移到了电池生产和回收环节。
要是发电厂还在烧煤,废旧电池处理又不规范,所谓的新能源环保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
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政策摇摆不定。
今天说要禁售燃油车,明天又说要稳住汽车消费,搞得消费者左右为难。
有刚买了燃油车的朋友吐槽,现在开车上路总感觉在开“绝版车”,生怕哪天突然出台个限制政策。
其实汽车产业转型需要全盘考量,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德国日本这些汽车强国都在搞渐进式改革,既保持传统优势又培育新技术。
咱们的新能源车虽然起步快,但要想真正超越,还得在核心技术和配套设施上下功夫。
最近某车企高管在采访中说漏嘴,承认现在新能源车的利润主要靠政府补贴和碳积分交易。
这话虽然刺耳,但暴露出行业依赖政策扶持的现状。
哪天补贴退坡了,新能源车能不能自己站稳脚跟,这才是检验真本事的时刻。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终究是实用为主。
城里通勤开电车确实划算,经常跑长途的还是油车靠谱。
有些网约车司机师傅说得实在:“什么环保不环保的,能省钱才是硬道理。
要是充电和加油一样方便,傻子才继续开油车。”
倒是那些嚷嚷着马上淘汰燃油车的专家,应该先去体验下寒冬里的充电排队。
理论上的环保愿景再好,也得接得住现实生活的考验。
什么时候充电比加油更方便,电池寿命赶上发动机寿命,二手市场不再闻“电”色变,那时候再谈淘汰燃油车也不迟。
看着满大街的新旧车辆,突然觉得这就像手机界的苹果与诺基亚。
没人能准确预测换代的具体时点,但趋势总是向着更高效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或许再过十年回头看,今天的油电之争就像当年固话与手机的较量,终究会找到平衡点。
最后说个冷知识,现在全球还有2亿辆使用十年以上的老款燃油车在跑。
这些车要是都换成新能源车,得需要多少锂矿?
电池回收体系能不能跟上?
这些现实问题不解决,环保大计就可能变成环保大忌。
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终究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