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中国10月销量到底怎么了?刚刚看了个官方数据,真有点让我愣住——只卖了2.6万多辆。这个数值一出来,我心里就琢磨,算是一年半来最低了吧?而且比起9月份那72K的交付,一下子跌了差不多一半。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就像比赛中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多懵圈。
我问了身边几个修车工,当然他们也说:最近交车少了,客户感觉都凉了。其实我也猜,除了宏观的冲击——比如今年的芯片难题、原材料涨价——更深层的,是市场逐渐被一线国产新兴品牌抢走了份额。
我还特意翻了下笔记,去年同期特斯拉在中国大概能卖到4万多辆,但今年明显弱多了。估计一些行业内更冷静的人,也在小范围讨论:是不是特斯拉在中国的优势逐渐被蚕食掉了?毕竟,别的品牌早就开始搞价格战、补贴争夺流量,特斯拉一边涨价/涨油费,一边又拼命走高端路线,看起来不太顺。
有趣的是,虽然中国销量大跌,但特斯拉的出口却严重飙升。10月出口35,491辆,居然比去年同期还多。这个数字让我有点奇怪。你知道吗?它反映了什么?可能就是上海工厂的任务转移了。中国市场,去年曾是最主要的冲刺点,但今年,或许它变成了产出-出口的工厂。毕竟,出口数字越高,说明国内市场的压力有多大。
这让我想到:国外市场那边,特斯拉还是很受欢迎。尤其欧洲和美国,销量没怎么掉。问题是,这样一来,国内的战场就被打得稀碎。尤其是在电动车价格战越演越烈,像理想、小鹏的推新、比亚迪的价格战术,都在蚕食特斯拉的市场份额。
我还记得,朋友之前说:特斯拉的技术是真的牛,但市场不是光靠技术拼的。这话听着很真,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在中国,用户更看重什么?便宜、实惠、便利,或者说,信任感?可能是这两个因素了。
说起信任感,我突然想到:去年我去维权,问了个修理工,他说:特斯拉的问题,就是修理难。我当时还没太在意,但现在想,修理那个事,技术再好,客户还是会感觉不方便。你们知道,他们有时候要寄回美国,整个流程差不多耗掉几周时间,真的是贵!
这就让我觉得:国产品牌在这方面逐渐占优。比亚迪和小米都在强调本土,甚至还说:我们用的是中国芯片,沟通更快。是不是?我也没细想过,但感觉这逻辑合理。国内品牌也在拼品质和服务,甚至还送检测、发货快,用户直观感受确实不一样。
聪明点的人可能会说:特斯拉现在拼的,是高端市场的技术垄断+品牌形象。但我始终觉得,随着国产品牌技术追赶快,模型也变得更贴地气,特斯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市场份额会越来越缩水。
我也得承认:特斯拉的C端用户粘性还是挺高的。有很多用户会觉得,开特斯拉有面子,比如我一个朋友,他说:比亚迪比我还懂车,技术没我的新,但我喜欢特斯拉那种未来感。问题来了:未来感还能撑多久?或者说,这样的炫耀感抵挡市场的现实压力有多大?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几个月前出差时在上海的街头,那些特斯拉的车衣都比往年少了很多。是不是市场环境变化了?还是消费者心态变了?或者国际局势紧张,也让用户更谨慎。
这一切让我在想:背后到底驱动着什么?是价格?还是服务?或者,是品牌力变了?我觉得很多事情都很复杂,不能只看表面。中国市场,一方面大,但另一方面,真的是吃定特斯拉那一块了吗?我不是说没有机会了,但赢得时间,可能比什么都重要。
说回来,你觉得,特斯拉还能逆转局吗?或者说,它还能找到那个奇迹点吗?我自己是挺怀疑的。市场这么激烈,玩家都在给自己加码,不拼命研发、降价,似乎都难立足。是不是——这个问题先搁那,也许下一次变局,才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个小插曲:昨天跟朋友吹牛时,他说:你看,比亚迪不也没啥技术,但就是比你牛。我笑着说:那是因为他们把价格压到最低,消费者就傻傻埋单。结果他反问:那特斯拉呢?他们怎么就觉得品牌能顶得住?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我猜——市场的信任面具会不会随时间逐渐剥落?
也就是说,技术和品牌只是一个切入点,真正留住人心的,还是服务、价格、便利等软实力。
而这场战役还远没结束。想问问你——在你看来,国产品牌剩下的最大潜力,是在技术追赶,还是服务升级,亦或者别的什么?以后我会多留意这块。反正,行业变得更复杂,也更有意思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