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鹏汽车发展的低谷期(2022年),其研发费用率反而触及近些年的最高点(19.4%);此后费用率虽有下滑,但投入额度仍然维持11.28%的CAGR。
作者 | 刘亚杰
编辑 | 管东生
在新势力车企中,小鹏汽车-W(09868.HK)是一家很难被简单定义为“成功”或者“失败”的公司。
显然它不是一家“失败”的公司:2024年11月P7+启动交付,随即获得市场的高度肯定,推高交付量至接近4万辆的高位;到2025年5月,交付量虽有波动,但始终未低于月均3万辆。
进入2025年(1月2日),小鹏汽车的股价从46.2港元开启上涨模式,到3月12日触及106港元阶段性高点,涨幅达到129.44%;后续迎来回调,6月24日跌至76.7港元,依旧较年初增长66.02%。
既能迎合市场需求推出明星产品,又能维持销量稳定,股价还能整体向上,最近10个月的小鹏有点“靓”。
只是拿来财务报表,一些数据隐隐释放着警戒信号:虽然发展仍在提速,但归母净利润仍然处于“水下”;面对竞争对手小鹏汽车需要尽快滚动规模优势,只是同步在滚动增长的,还有负债与资产负债率的额度,以及各项不断提升的成本。
如果将这两面结合到一起,似乎能得出这样的判断:为了快速摆脱亏损困境,建立面向未来的成长模式,小鹏汽车穿上规模增长的“红舞鞋”,为跻身一线车企阵列全力以赴;然而在成本、负债、需求波动、供应链管控等系统性因素的挤压下,风险总是挥之不去。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小鹏汽车能够依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圈脱颖而出?未来小鹏汽车的投资价值又有多少?
壹 | 做“减法”救命
过去几年,质疑小鹏汽车发展的声音并不少。
问题始于2022年9月,定位“超快充全智能SUV”的小鹏G9上市。在“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的逻辑驱使下,制定了过于复杂的选配方案,且型号与设定混乱,影响了后期销售安排,打乱了产品发布节奏。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一直坚持直营模式,数据显示2023年时直营收入的营收占比一度高达70%,引发营业成本过高以及与经销商争利的矛盾。2023年一季度小鹏汽车累计交付1.82万辆,同比下滑47.3%。
本就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又处于快速成长的关键节点,面对挑战,小鹏没有选择暂停,而是在发展中寻找出路。
目前,小鹏汽车的生产车间位于广东肇庆和广州。为提升产能,后续又在武汉规划生产基地,截至2025年一季度已完成建设工作。
项目建设不断推进,占用了公司的现金流。财报数据显示,在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短暂回正后,2024年再次为负,可见眼下的扩张期,小鹏汽车的销售回款还不足以覆盖日常运营的众多支出。
再看债务情况。通过融资扩张是新势力车企的普遍选择,其中不乏负债率超过70%(零跑汽车09863.HK,73.25%),甚至80%(蔚来-SW09866.HK,87.45%)的企业。这样看来,小鹏汽车资产负债率并不算高。
不过自2020年以来,其应付账款及票据从51.12亿元一路上涨至230.8亿元,CAGR达到45.77%,增速突出,这一点值得关注。
好在2023年1月,王凤英开始参与到小鹏汽车人力资源、智能数据、生产制造、产品规划等多个关键部门调整工作。同步推进渠道变革方案“木星计划”,推动直营店与经销商优胜劣汰的同时,新增覆盖40个低线城市。
按照何小鹏的说法,2022年的12位高管,后来只剩下2位;淘汰130家经销商的同时,又新加160家经销商。也正是王凤英的大力改革,让小鹏汽车走出困境。
根据2024年财报数据,自2022年以来,虽然中间有波折起伏,但小鹏汽车的年销量始终维持向上增长的趋势,从最初的120757辆上涨至190068辆,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46%,可见市场认可了小鹏G(SUV)/P(轿车)/X(MPV)三款车型。
再看短期债务情况,自2022年以来呈现逐年递增的形势,不过2024年偿还额度约为64.68亿元。同期,小鹏汽车的流动资金储备有185.86亿元,短期内不会被债务压力束缚手脚,仍然有继续施展能力的空间。
如此看来,虽然前一段时间,小鹏汽车遭遇成长低谷期,但从经营实际出发,这些困难没有影响小鹏汽车的基本盘。只要产品能卖得出去,能够带来充足的现金流,从而维持日常运转,小鹏汽车就能迈步过这道“坎儿”。
至少在现阶段,小鹏有惊无险。
贰 | 靠研发翻身
可是与小鹏汽车工作人员沟通时,对方承认“改革”的重要性,却也将“研发”放到了更高的位置。
这与大众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加入小鹏汽车以后,王凤英团队通过缩减钢材采购成本、引入长城汽车(601633.SH)原管理层成员参与整车制造、减少车型SKU、打击内部腐败等一系列方式减少支出。
因此不少观点认为,“内收”式的成长模式,是小鹏汽车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成功要素。
可是从实际结果来看,小鹏汽车的营业成本(营收-毛利)并不低。自2020年以来,营业成本从最初的61.64亿元,增长至381.72亿元,CAGR达到57.75%。
成本与规模成正比。小鹏汽车销量逐渐走高,产能渐次提升,势必会带来营销、库存、人力资源等各个环节成本增加。只是处于上升期的企业,很难通过“减负”的方式实现质变,而是需要各种方式的“添彩”才能打动市场,这也正是全力推进研发的意义。
“我们的研发投入是比较高的。”谈及成本构成,工作人员介绍了近些年小鹏汽车投入情况,并指出面向技术的成本支出非常突出。
按照财报数据,在小鹏汽车发展的低谷期(2022年),其研发费用率反而触及近些年的最高点(19.4%);此后费用率虽有下滑,但投入额度仍然维持11.28%的CAGR。
论研发投入的额度,小鹏汽车(64.57亿元)要低于蔚来(130.37亿元)与理想汽车(111亿元);不过对比费用率,小鹏汽车(15.8%)落后于蔚来(19.83%)却超过理想汽车(7.68%)。
目前,这些研发投入正在落地,部分成为新车卖点。以2025款小鹏G6以及G9为例,两款产品均标配小鹏自主研发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图灵AI智驾,并采用小鹏全栈自研的充电生态,均有不错的销量。
按照何小鹏的说法,2025年小鹏汽车将推动全系车型标配高等级的智驾软硬件,后续还会有更多搭载新技术的产品发布。
技术是实现差异化的钥匙,同时也是缩减成本的工具。东吴证券曾发布研报,一旦车企成功自研芯片,将会大幅降低成本。目前,购买英伟达ORIN-X芯片单价为2800元,满足“先决条件”并自研7nm的AI芯片,能将成本缩减1200元,降幅达到42.86%。
4年全生命周期出货300万辆、500名芯片研发人员、算力250TOPS……现在的小鹏汽车还不足以满足这些“先决条件”,可是其自主设计的智驾图灵芯片,已在2024年8月成功流片,这也是帮助小鹏汽车降低成本的基础。
2024年小鹏AI科技日上,小鹏汽车介绍其800V高压快充解决方案时,既能够通过S5液冷超快充站将最快充电功率提升至960kW,实现毫秒级断流,又可以通过混合碳化硅同轴电驱减少60%的碳化硅芯片用量,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
这样看来,小鹏汽车坚定通过研发推动成长,一方面能够在技术领先性与时效性方面,不会落后于竞争对手,一方面在构建产品核心竞争力时,总能让价格成为“杀手锏”。在小鹏内部,这被称为“科技平权”的能力。
“平权”了还能赚钱,背后的支撑力来自研发。
叁 | 暗礁隐现
显然新能源汽车不足以承载小鹏汽车的全部梦想。公开信息显示,如何能在低空经济与机器人领域快速攻城略地,已经成为其面向未来阶段的新布局。
小鹏汽车控股的小鹏汇天推出的飞行汽车产品,2024年9月已在广州举行公开试飞。后者表示未来还将投入超过200台飞行器,围绕“零部件、系统、整机”的三大层级开展多种类并行的安全试验。
至于人形机器人,早在2020年12月,小鹏汽车就收购了深圳多够机器人技术公司并成立鹏行智能。按照何小鹏的计划,小鹏第五代机器人将搭载图灵芯片,并在2026年推出面向工业和商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
对小鹏汽车而言,作出这样的决策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第三方机构IDC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约为2000台,数量并不算高;不过随着各行业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未来出货量增速将会加速提升,到2030年出货量达到6万台,CAGR达到95.3%。
低空经济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的规模超5000亿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CAGR达到21.9%。
由于图灵芯片在产品智能化改造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且与“机器人”和“低空经济”概念都有应用交集,小鹏汽车既可以选择按兵不动,以供应商身份入局;也可以在两个概念成熟之后“摘桃子”,推动小鹏汽车跨界到新市场。
只是问题在于,这样的超前入局是否合适?当小鹏汽车为拓展新业务版块,将原本花在汽车板块的钱挪用到其他领域,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吗?
“未来五年汽车公司间的竞争将非常血腥。”不久前,何小鹏如此描述汽车市场的竞争,“血腥”一点不为过。车企在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促消费、提销量的“零和游戏”。2025年第二季度,包括比亚迪、特斯拉、问界、理想等主流车企参与其中,且竭尽全力。
应对竞争压力,足够小鹏汽车辗转反侧;汽车行业推动缓解供应链压力的呼声日益走高,也给小鹏汽车的发展提出新挑战。
不久前,小鹏汽车通过官方渠道,明确表示会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维护供应链的稳定,还宣布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站位之高远可见一斑。
只是对小鹏汽车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应付账款及票据的额度从51.12亿元,一路增长至2024年的230.8亿元,CAGR达到45.77%;通过融资推动增长的逻辑,也让小鹏汽车的负债率逐年提升。
简言之,回顾历史,小鹏汽车本就有大量的现金需要支付,如今又要缩减账期,明显对现金流是一个大的挑战。
经营汽车业务,已经让小鹏汽车背负压力;如今更多担子压在肩头,是否还要继续放大业务边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过,从王凤英加入小鹏后,这家公司明显有了积极变化,起码目前看正逐步向好,也许我们可以对小鹏汽车再多些耐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