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三季度财报发布的那个早晨,资本市场像被一桶冷水泼醒。
股价跌了7%,市值一天蒸发五十亿元,散户的留言区里一时间充满了“是不是利空”、“是不是错杀”的问号。
这不是那种一锤定音的暴雷,而是悄悄从高处滑落的那一下。
就像你发现家里的老冰箱,它不再咔咔作响,而是开始偶尔漏点水——不大,但终归让人烦心。
我脑补了一下财务总监的办公室。
墙上挂着今年的营收曲线,过去几年是高歌猛进的斜坡,到了2025年三季度,突然拐了个弯:营收同比只增了5.6%,净利润甚至负增长了0.57%——这不是悬崖,倒像是楼梯踩空一小节。
此刻,办公室空气里多了点凉意。
过去五年,公司营收从68亿涨到276亿,净利润也翻了四倍。
人都说“汽车电子是风口”,德赛西威无疑是那只飞得最高的猪。
但风口上的猪也会摔下来,只是摔得姿势各有不同。
细节总是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数字里。
销售费用同比暴涨81%,远远超过营收增速。
应收账款余额攀升到87.77亿,比去年多了20亿——客户的钱迟迟不到账,公司财务部的咖啡估计也要多喝两杯。
最要命的是,对理想汽车的依赖愈发明显:前三季度,理想交付量只剩93000辆,同比大跌39%。
这下好了,核心客户的车卖不动,你做什么智能座舱、智驾控制器都得跟着打个喷嚏。
理想汽车的销售收入占了德赛西威23.9%,蛋糕大,但太集中。
——如果我是德赛西威的CEO,睡觉前可能会翻一翻理想汽车的朋友圈动态,看看有没有啥新动作。
再说毛利率,2025年三季度只剩18.5%,比去年同期又掉了两个点。
与此同时,期间费用率逆势上涨,存货也堆到了五十亿。
财务报表像一场闷热的秋雨,湿答答又说不清哪里漏风。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做高科技的德赛西威,反而毛利率不高?
这就得翻翻行业的黑箱了。
国内市场卷成一团,大家都在互砍价格,谁都不愿意做最后一刀。
毛利率低得像路边的煎饼摊。
偏偏海外市场却能卖到好价钱——境外销售毛利率28.9%,境内只有19.67%。
德赛西威也明白,想要活得体面,就得把摊子搬到外国去。
于是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墨西哥、西班牙工厂,像下象棋一样布满全球。
从专业角度看,德赛西威的出身有几分传奇色彩。
1986年还是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满世界都是飞利浦、曼内斯曼、西门子这些外资大佬。
后来德赛集团收了外方股份,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
最开始以车载音响为主,如今却在智能座舱和智驾控制器两个领域双料称王。
座舱域控制器国内份额16.1%,超越广达、和硕、特斯拉的代工厂。
智驾领域也不甘示弱,早在2018年就拿到了英伟达Drive Xavier芯片的合作授权。
和小鹏、理想都签了单,自己做出了国内第一台基于Xavier的量产自动驾驶控制器——IPU03。
技术上确实有点狠。
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德赛西威有技术,有客户,有市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汽车圈子里流行一句话:“不把灵魂交给华为”。
上汽、蔚来、小鹏都在搞“全栈自研”,核心技术自己攥着,谁也不想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
华为的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一开门,德赛西威的压力就来了。
行业不缺钱,但缺的是客户的忠诚和技术的壁垒。
你能想象,某天如果理想汽车突然宣布“我们也要自研座舱和智驾”,德赛西威的财务部可能会集体申请加班。
说到底,市值缩水、财报不靓,归根到底还是行业太卷,客户太聪明,技术壁垒没那么厚。
德赛西威头顶“双料冠军”光环,但在汽车电子板块里,营收第二,毛利率第十七——这并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成绩单。
老员工吃饭时大概会自嘲一句:我们是高科技制造业,干活像搬砖,利润像卖白菜。
市场就是这样,不管你做得多好,总有人盯着你的短板。
德赛西威明白这一点,于是把更多筹码投向海外市场。
墨西哥、印尼、西班牙工厂陆续上线,从产能到订单都在追赶全球步伐。
海外市场不仅能提升毛利率,还能分散客户风险。
毕竟,谁都不愿意把身家性命系在某一个大客户的裤腰带上。
我一贯不喜欢对企业命运说“太悲观”或者“太乐观”。
现实是复杂的,企业就是在各种不确定性之间跳舞。
德赛西威的困境并非致命,更多是一种成长期的烦恼。
它有技术,有客户,有市场布局,也有可见的成长空间。
但行业的风,不是只给有准备的人吹。
每一个季度的财报,都是一次小型审判,不是终局。
最后留一个问题:在智能汽车赛道上,“供应商的价值到底能有多大?”当整车厂越来越多自研,华为、特斯拉等科技巨头不断渗透,传统供应商的护城河还剩多少?
德赛西威还能靠技术和全球化布局撑多久?
如果你是投资者,会在这个拐点选择观望还是押注?
故事还在继续,风未停,棋未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