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挺巧,龙嘉扎根的台州,本身就是中国摩托产业的宝地。这里零件厂挨着组装线,一个新设计从图纸到实车,比别处快一半。千禧年前后那会儿,国产摩托还在拼谁能装更多货,龙嘉却盯着老电影里那些细腰长腿的机车发呆 —— 别人追销量的时候,它偷偷埋下了复古的种子。
刚开始肯定难。国际大牌早就把 "复古" 两个字做成了金字招牌,一个零件能卖出普通车的价。龙嘉偏不跟着扎堆做街车、仿赛,反而攥紧了三个方向:Café Racer 的利落、Scrambler 的野气、Bobber 的慵懒。你想啊,当市场上全是千篇一律的 "速度机器",突然冒出来能让人想起老时光的车,能不显眼吗?
真正让它站稳脚的,是 V 系列这几个 "硬菜"。V 咖像从老咖啡馆里骑出来的绅士,车身轻得能在巷子里灵活掉头;V 途就野了,公路能跑,乡间小路也敢闯,有个骑友说它 "像穿西装的探险家";VBOB 更绝,低低的座位,单座设计,停在路边总有人过来问是不是进口货。最关键的是,这些车大多卖 2 到 3 万,比起动不动就十几万的进口复古车,简直是把 "梦想" 的门槛降低了一大截。
有人说这价格是因为用了国产发动机 —— 力帆、宗申的心脏确实装在龙嘉的身体里。但你想过吗?意大利设计师专门为它画的线条,加上台州成熟的装配手艺,就像给家常菜撒上了进口香料,味道立刻不一样了。现在他们还在琢磨,能不能给复古车加个混动系统?既要老味道,又得有新本事。
买龙嘉的,大多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刚工作没多久,买不起太贵的车,但又不想骑辆 "路人甲" 摩托。龙嘉刚好踩中了这个点:既能在朋友圈晒出复古范儿,又不用吃几个月泡面。现在不光国内卖得好,欧洲、东南亚也有不少人爱上这种 "中国造的复古风情"。
说起来,这牌子能火,无非是做到了三件事。一是够专注,这么多年就盯着复古款打磨,把 Café Racer 的把手角度都调了几十次;二是够实在,2 万多能买到进口设计的车,谁不觉得值?三是懂年轻人,知道他们要的不是代步工具,是能装下个性的移动空间。
现在街头的龙嘉越来越多了。它们驶过网红打卡点时,老骑士会多看两眼 —— 那是认出了老机车的魂;年轻人会掏出手机 —— 那是看到了能实现的梦。或许未来的摩托会跑得更快、更智能,但只要还有人怀念老时光里的机械浪漫,龙嘉这样的牌子就有它的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