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布第三境,锁定11月20日,东风DH项目引关注

夜色已深,华中某合资工厂的灯还亮着。

监控画面里,技术人员围着一辆还贴着伪装膜的新车,反复调试着中控大屏,偶尔有人抬头望向远处的摄像头,神色里是既警惕又兴奋的光。

此刻会议室另一头,东风的项目经理和华为的专家小声争论,桌上摊着几版PPT,幻灯片上滚动着“ADS4”“WEWA架构”“DH项目”等关键词。

华为发布第三境,锁定11月20日,东风DH项目引关注-有驾

门外有保安巡视,像极了审讯室外的警探,等着案件突破口的那一刻。

空气里充满了“秘密就要揭晓”的味道。

如果你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会不会也在心里自问一句:靠华为的技术,能不能真的杀出一条血路?

还是终究成了高配背景板?

这不是一场常规的产品发布会,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谋杀案——谁能干掉对方的“格局”,谁就能在未来的车市里留下姓名。

事情的起因其实并不复杂。

华为和东风的DH项目,据公开资料,将于2025年11月20日在一场名为华为乾崑生态大会的发布会上揭开面纱。

这部车的履历表,看起来像派出所的户籍档案,写得一清二楚: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4、鸿蒙座舱,还有一堆让人眼花缭乱的数据。

华为发布第三境,锁定11月20日,东风DH项目引关注-有驾

表面上,这是华为与又一家“国家队”车企的深度共创,但如果你把它放在整个华为汽车地图里看,会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

“三境”vs“五界”,说白了就是一次内部‘左右互搏’。

一边是“界”——问界、智界、享界、傲界、尚界,这些全都打着华为终端BG的大旗,由余承东亲自坐镇,玩的是“智选车模式”。

你可以理解为,华为当主角,车企做配角,从产品定义、研发到销售一条龙,权力和资源基本都攥在华为手里。

另一边是“境”,也就是今天的主角——华境、启境、DH。

这些项目有个共同特点:车企保留自主品牌,华为只做技术金主和共创合伙人。

比起“界”,更像是“看得见的手”拉着“看不见的手”一起走路,谁带谁走,走到哪,天知道。

这么分阵营有点像刑侦队和便衣组,表面上目标一致,实际打法、资源调度和背后推手都不一样。

用行话说,这不是谁跟谁更亲,而是“谁能把华为的技术用出花来”。

华为发布第三境,锁定11月20日,东风DH项目引关注-有驾

我个人的观点很简单:这场游戏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阶段性的幸存者。

东风DH项目的出现,不会立刻颠覆“五界”格局,但会让这场游戏变得更复杂、更难预测。

先说细节。

华为ADS4系统喊出“WEWA架构”、“车位到车位2.0”、“巡泊一体”这些名词,技术层面无可指摘。

累计58亿公里的路测里程,避免300多万次潜在碰撞,拿出来谁也挑不出毛病。

但问题是,技术优势能持续多久?

当初“华为智选车”刚出来那会,问界的确是“人狠话不多”的代表,销量、关注度都直接飙升。

可等到“智能化”车载系统成为基本盘,大家都能用、都能买,留给车企的独特性还有多少?

这像极了十年前智能手机大战,最后玩成了换壳比拼,笑到最后的不是谁家的芯片,而是谁能做出“独特的体验”——可惜体验很难量化,老板们最爱报表可不会管这些。

华为发布第三境,锁定11月20日,东风DH项目引关注-有驾

再说“合作模式”的事。

界系列的主导权更集中,风险和收益都大,成败一目了然;境系列讲究分权共创,车企和华为互相牵制,谁翻车都能甩锅。

简而言之,界系列像高考状元,成了全家欢,不成就怪题太难;境系列像班长竞选,搞不成还可以说“我只是辅助”。

对华为来说,这种“双轨”模式像极了老侦探的两套破案手法——一套自己动手,另一套培训线人,最后证据都归自己。

背后的算盘,响得比工厂的自动巡检还勤快。

但说到根子上,华为也很清楚:技术终归会贬值,生态才是筹码。

今天的高级自动驾驶,明天可能就成了路边摊。

车企要想真正突围,不能只靠华为给的“帽子”,还得有自己的“脑袋”。

华为发布第三境,锁定11月20日,东风DH项目引关注-有驾

东风和华为合作的DH项目,看似“技术集成度最高”,其实更像是在押注“谁能玩出新花样”。

万一东风的营销、渠道和产品打造没跟上,华为再牛的ADS4也救不了局。

这里有个现实的黑色幽默:大家嘴上都喊共创,心里都怕被绑架。

车企担心沦为华为的“生产车间”,华为却怕车企不给力拖了后腿。

市场又不会为你的内部矛盾买单,消费者只认体验和价格。

智能化卷到最后,也许会变成“谁家售后服务能免费送空调滤芯”。

当然,华为的内部赛马也不是没代价。

一边是终端BG和余承东,另一边是车BU和徐直军,分散的资源配置难免造成摩擦。

说到底,这就像警队里两个功勋队长带各自的案子,表面握手,私下谁都不服谁。

华为发布第三境,锁定11月20日,东风DH项目引关注-有驾

对行业来说,这种良性“内斗”或许能催生创新,但对合作车企却是压力倍增——你以为抱上了大腿,其实不过是一张入场券,能不能晋级要看你会不会踢球。

我经常自嘲,做分析师像极了法医,看到的不只是伤口,还有愈合与溃烂的可能。

每家车企、每一道技术、每场合作都带着“生死未卜”的悬念。

东风的DH项目会不会成为“三境”里的第一个“破案线索”?

“五界”会不会因为对手的搅局而被迫升级玩法?

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连华为自己都在用“朋友多了路好走”的策略试错。

最后,作为一个偏爱证据的旁观者,只能说:东风DH项目,极可能只是华为汽车版图上的一次大规模A/B测试。

你没法确定哪条路是绝对正确的,但可以肯定——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风向标,已经越来越多地掌握在华为和它的朋友圈手里。

那么,下一个问题也许该问:在技术同质化加速、生态壁垒日益加厚的未来,谁还能靠“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真正逆袭?

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能买到“华为版自动驾驶”,那究竟是谁的胜利——是华为的,还是那些永远在“格局”之外徘徊的造车新势力的?

这场谋杀案,最终的答案也许只在路的尽头,等着下一个夜深人静时分,被悄悄翻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