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这波价格战打得,简直是把汽车市场当成了菜市场砍价现场!看着比亚迪从"价格屠夫"变成"被屠对象",不得不感叹商业竞争的残酷。但这场厮杀背后,藏着多少中国制造业的辛酸?
星耀8这招"自残式定价"确实够狠。5米长的车身卖12万多,这哪是卖车啊,分明是在卖白菜!可消费者真的占到便宜了吗?当车企把价格压到连裤衩都不剩的时候,他们靠什么赚钱?靠什么搞研发?靠什么给工人发工资?
记得前些年手机行业的价格战吗?那些喊着"性价比"杀出血路的品牌,现在还剩几个活得好?价格战从来都是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更可怕的是,当整个行业都被拖入这个泥潭,谁还有心思搞技术创新?
比亚迪当年靠电池技术杀出重围,现在却被拖回价格战的泥潭。这就像两个武林高手,一个苦练内功二十年,结果对方上来就使王八拳,打得你不得不跟着乱抡。技术积累?品牌溢价?在绝对低价面前都成了笑话。
但消费者真的只要便宜就行吗?那些买了超低价车型的人,三年后会不会发现售后网点关了一半?五年后会不会发现配件都找不到?十年后会不会发现车企已经转行去造电动自行车了?
看看家电行业走过的路就知道了。当年也是价格战打得飞起,结果呢?真正活下来的都是那些坚持技术路线的企业。现在轮到汽车行业重蹈覆辙,而且赌注更大、代价更高。
有人说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过程。但市场经济不等于低价经济,更不等于赔本赚吆喝的经济。当一家企业开始亏本卖产品的时候,它卖的不是车,是投资人的钱,是员工的未来,是整个行业的健康。
吉利这波操作看似聪明,实则危险。你今天能用低价抢市场,明天别人就能用更低价抢回去。当所有车企都在比谁裤腰带勒得更紧的时候,最后输的一定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
别忘了,我们造车不是为了把车卖成白菜价,而是要让中国车也能卖出德国车的价格、日本车的口碑。这条路,靠价格战永远走不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