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看着亏得吓人,新势力到底在烧钱还是找路?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据吓得人一激灵。一个头部造车新势力,今年上半年又亏了几十亿,整整两位数!不仅亏损,还负债累累,账上现金流也蹭蹭往下掉。网上很多人开始喊,造车新势力完了,撑不住了,钱烧没了就要趴。听着是不是挺绝望?这种亏损幅度,放在其他行业,可能早就有媒体发死亡通知书了。
但别急着下结论,说它死透了。拆开来看,很多时候“亏损”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复杂得很。销量、营收、毛利、利润,这一堆数字得一个个捋清楚,才能搞明白这亏到底是亏得“没救了”,还是亏得“有点道理”。
先说销量。很多新势力这两年销量其实不低。动辄几万台,甚至有的季度能破十万大关。别小看这个体量,在新能源市场,这已经排进前几名了,能和传统车企掰掰手腕。但问题来了,销量增长并不直接等于赚钱。你卖得多,成本跟着涨,利润空间却未必跟得上。尤其是新势力,搞电车的,研发成本不是一般高。
再看营收。营收在账面上通常挺好看,甚至有的造车新势力单季度营收过百亿,听起来像是个大企业了。但营收数字看着漂亮,不代表有钱赚。因为它背后有个关键点:毛利率。这东西直接决定了你是不是在“卖了亏”。很多新势力的毛利率其实很低,个位数徘徊,甚至有些车型毛利是负的。就是说,卖出去一台车,还得倒贴钱。这听着是不是更离谱了?但原因其实不复杂,关键在成本结构。
新能源车的成本都高,但新势力更夸张。研发投入大,供应链议价能力弱,前期还得抢市场,车价定得不高,导致毛利率压着走。尤其是电池和智能化,几乎是把大部分钱砸进去了。再算上营销、服务、售后这些“软成本”,有的车企每卖一台车,可能赔几千块甚至上万。这就是为什么营收看起来有百亿,但利润却是亏几十亿。
那是不是所有新势力都这样?其实也不尽然。拆开来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也在经历类似的问题。比如某些传统车企进军新能源的时候,同样烧了不少钱。它们的研发费用也不是小数目,尤其电池、芯片这些东西,谁都贵得离谱。外资品牌更不用说了,进入中国市场也得赔着抢市场份额。不同的是,它们的现金流更稳,背后有大集团兜底。新势力没有这种“靠山”,只能靠融资撑。
说到融资,就得提新势力的“账期问题”。有些亏损,真不是没钱,而是钱暂时被卡住了。比如长期负债,或者应收账款多,账上现金流就显得很紧张。但如果账期正常化,等资金回流了,它们未必真那么惨。也就是说,账面亏损有时候只是短期问题,不一定是企业真的不行。
但话说回来,烧钱归烧钱,企业到底是在乱花钱,还是抓机会?这个问题就得看它们的战略了。有些新势力明显是战略性亏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先亏一把,两三年后再靠规模盈利。比如拼命扩建工厂、搞新能源生态圈、砸钱研发自动驾驶,都是为了未来的“大饼”。这种亏损是有章法的,虽然短期看着吓人,但长期来看有可能回本。就怕那些没章法的企业,只是跟风烧钱,未来回不了头。
所以,亏损这事看着吓人,其实很多时候拆开来,没那么简单。新势力现在的账面数字确实不好看,但很多动作都有章法。要紧盯的不是表面亏了多少,而是它们要怎么走下一步。真正危险的不是亏损,而是没方向。烧钱可以,但烧得有路才行。这场新能源车的竞争,还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