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买到宝马摩托车,轮胎800公里就磨损严重,维权困难引发国际关注

遇到狠人了!我在4S店花了30万,买了辆宝马摩托。能想到的,一点都不复杂,骑了800公里,轮胎就出问题了。

轮胎磨损得很奇怪:中间完全磨平,边缘还挺新。这个图景,我一个骑行多年的老司机看了都皱眉——对,骑连续几千公里都没这个磨损啊。

我当时第一反应,肯定是轮胎出事了。有人说,摩托车轮胎不好,正常磨损也可能会这样。

可我知道,那种情况,类似跑了就剩平坦的中线,边缘留着原始胎毛的,才几乎意味着轮胎出问题了。

我立刻问4S店:这轮胎咋回事?

答:是易损件,不在三包范围。我心里就怪:这账怎么算?

我又跟售后争了半天,觉得不对,他们都一概否认。

后来,我想着,不能就这么算了。

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买到宝马摩托车,轮胎800公里就磨损严重,维权困难引发国际关注-有驾

我翻了下我微信朋友圈,问了几个骑友,有人说轮胎的问题,特别是品牌轮胎,有时候质量不稳定,但大部分人都觉得买了就用,谁还能想到会这样。

我决定,得留证据。

于是,我用锯子把轮胎锯开一半,带回家当证物。

心里想,就算是个很小的问题,也总得给个交代吧。

这过程,不是有点儿荒谬么?锯轮胎,像拍电影似的,效果差不多。

这个半条轮胎,暂时交给了4S店。

等待的日子,是不是像走钢丝?

两个月过去了,没任何反馈。

只一点点火苗:轮胎还留着凹陷痕迹,明显是不正常的。

我试图拉着4S店、品牌官方客服沟通。

但轮胎是易损件这话,说得一板一眼,没给解决方案。

我把问题上报了宝马中国总部,希望能有个说法。

很快我发现,轮胎的责任,变成了无限推诿的锅。

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买到宝马摩托车,轮胎800公里就磨损严重,维权困难引发国际关注-有驾

意大利那边,轮胎工厂这个责?宝马那边的批次责任?

谁都不认账。

我又找了检测机构,结果基本一样:不接受个人送检!

这事还得我走流程,耗得我心都快碎了。

你想啊,一个普通消费者,面对全球品牌,像是在打官司,还要学会科技版纸牌屋那套搪塞。

我还琢磨:如果换成别的轮胎,比如米其林,关系会不会不同?

这倒是我一开始没细想的问题:原装品牌轮胎,质量能不能稳定?

按我的感觉,样本少——大概不到10辆车里,可能就这辆车轮胎出毛病。

但又告诉自己,不能只靠个体体验,毕竟不是所有宝马都出过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注意到一点,欧洲市场的同款车,好像用的轮胎不一样。

我查了资料,发现美国市场曾因安全问题,召回过那款轮胎——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不会有双重标准吧?

中国市场买的轮胎,象牌,口碑一般,偶尔有人说轮胎质量差,听说过某批次轮胎有隐患。

我估算一下,轮胎的百公里成本,可能就在5元到10元之间。

这么一算,轮胎质量差的成本,其实比我想象中还要低。

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买到宝马摩托车,轮胎800公里就磨损严重,维权困难引发国际关注-有驾

这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观点:价格近似,品质差别其实还能很大。

现在的问题是,我觉得这个事件不只关乎我个人。

有人告诉我:你这事,能不能引起注意?,

我心里琢磨,如果不搞点事,品牌永远只管卖而不管修,这才叫危险。

我突然想到,米兰摩展那天,我带上半条轮胎,站在宝马展台前,录了个小视频。

拍了轮胎的异常磨损,讲了个故事。

上传网络后,点赞、转发爆了。

差不多三天之内,网上铺天盖地的声音开始出现:这是品牌责任心的问题。

一时间,热议升温。

我也没想搞成这样。

就是觉得,轮胎这个最基层的部分,每每天踩在地面上的东西,都关系到安全。

换个角度,品牌在市场一线的反应,能折射出他们的态度:

是敷衍?还是用心?

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买到宝马摩托车,轮胎800公里就磨损严重,维权困难引发国际关注-有驾

对了,你有没有想过,不同市场用不同材料,背后那个供应链其实很复杂?

轮胎的供应链,就像做菜,原料不同,味道差很远的平台差距都能理解。

我还翻了翻笔记,人家欧洲用的轮胎是米其林,质量和筛选都严格。

中国市场的轮胎品牌,部分是就地取材,成本高低就不同。

这让我想:究竟是不是有市场差别待遇?

这个问题,估计没人愿意正面回答。

(这段先不展开)

维权这一路,不光烦,还挺折腾。

你知道,像我这种普通消费者,能走到的前线其实很少。

动不动自己付费检测,还不一定有人接单——怕得罪品牌。

我想到这点,觉得特郁闷:天知道,如果轮胎没这么明显的‘异常’,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问题所在。

反正这事挺让我反思的:

品牌的国际形象总是挂在嘴边,但没人真正愿意当面解决问题。

是不是,品牌更愿意平息风波,而不是解决根本?

你觉得,也许这次风波只是个开端。

遇到狠人了,一位博主花30万在4S店买到宝马摩托车,轮胎800公里就磨损严重,维权困难引发国际关注-有驾

我们还能指望这些巨头,用质量和责任来打个翻身仗吗?

还是会继续用易损件不在三包范围,去应付更大的问题?

我不得不想,这粉碎了几年的信任,会不会成为一种无声的抵抗?

(这段留个悬念吧)

我还在想,下一步……是不是该再自己试试换个轮胎品牌,也许能看出点不同?

反正,和这个世界的硬碰硬相比,能掌握的,也就这些实实在在的小细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