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嵊州一遛弯,本想浅尝辄止N9的试驾,没想到直接撞见了腾势N8的素颜照。
这轮廓,妥妥的N9“等比例缩小款”。
细瞅,前脸灯组还是那味儿的分体式,不过主灯组明显“苗条”了不少,尾灯也沿用了家族化设计,但细节上做了些微调。
最骚的是,牌照框直接被“下放”到了后保险杠区域(瞅图三,红色标注是N9的玩法)。
“易四方”这种黑科技,肯定不会缺席。
尺寸小一圈,搞个五座版,你猜它敢不敢把起售价定在29.99万这道坎儿上?
别觉得这几毛钱不重要。
在车圈,30万可不仅仅是个数字,它更像是一道楚河汉界。
迈过去,就得硬刚BBA的入门级选手;守住它,或许还能在自主品牌的高端局里抢点肉吃。
说白了,腾势肯定想卖得更“亲民”一些,但问题是,它兜里的银子够不够硬?
先扒一扒N8的底子。
N9的“迷你版”,易四方技术傍身,五座布局…… 听着挺诱人,但诱惑的背后,都是实打实的成本。
易四方这玩意儿,技术是顶呱呱,但烧钱也是杠杠的。
车身缩水,电池也得跟着“瘦身”,续航会不会打折?
这都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再看看它的对手。
30万这个价位,自主品牌里有“奶爸神车”理想,有靠换电续命的蔚来,合资品牌里还有凯迪拉克、雷克萨斯这些老炮儿。
个个都不是吃素的。
理想靠着精准的定位,把家庭用户的心拿捏得死死的;蔚来靠着独特的换电模式和“海底捞”式服务,圈了一波粉;合资品牌则靠着多年的品牌沉淀和性价比,吸引着一批死忠粉。
腾势想在这种“神仙打架”的局面里杀出一条血路,难度系数堪比蜀道。
那为啥腾势还要硬着头皮往30万这个坑里跳?
也许,这是它品牌向上的一次豪赌。
比亚迪这些年一路高歌猛进,但品牌形象一直是块短板。
腾势作为比亚迪的“门面担当”,肩负着提升品牌格调的重任。
如果N8能用一个相对“接地气”的价格,撬开30万级市场的大门,无疑能为品牌带来更多的曝光度和认可。
当然,也有人会质疑,腾势是不是有点“盲目自信”了?
毕竟,在不少人眼里,腾势还是个“新晋品牌”,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时间来沉淀。
如果定价过于“高冷”,很可能会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小”的下场。
归根结底,定价就是一场“胆大心细”的博弈,既要精打细算成本、摸清对手底细,又要兼顾品牌形象和市场的接受度。
腾势N8最终会以什么样的姿态亮相,现在谁也说不准。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将会直接左右它的市场命运。
与我们通常的认知相悖,影响消费者掏腰包的,往往不仅仅是硬件配置。
品牌溢价、售后服务、用户口碑,甚至销售顾问的“嘴炮”能力,都会影响最终的成交量。
如果腾势N8最终定价超出预期,那么它需要在其他方面“秀肌肉”,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芳心。
当我们总是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价格战”时,是不是忽略了汽车市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顽疾?
比如说,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结构是否合理?
自主品牌想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除了打价格战,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修炼内功”?
这些问题,或许比一款车的定价更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腾势N8能不能“攻克”30万这道防线?
这不仅仅是腾势一家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它关乎中国品牌向上突围的决心,也关乎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信心。
就像开头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但如果车企们都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或许,消费者也能更心甘情愿地为中国制造摇旗呐喊。
毕竟,谁不想开着一辆自己心仪,又物超所值的座驾呢?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