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南方地区进入了梅雨季节,持续的阴雨天气给车主们带来了诸多不便。据新闻报道,雨天行车时的交通事故率明显高于平时。而正确的雨刮使用方式对于确保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因为视线模糊不清是导致车祸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到了约60%的比例。
雨量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检测当前是否下雨以及雨量的大小。在汽车行驶于雨雪等恶劣天气时,该传感器会向微电脑发送信号。微电脑接收到信号后,会智能地调整前照灯的照射宽度、远近以及明暗程度,以确保驾驶者的视线清晰。此外,天窗系统也会在检测到雨水时自动关闭车窗,进一步保障驾驶的安全性。
为保障驾驶员在雨天能拥有清晰的视线,汽车前挡风玻璃上配备了自动雨刷。当传感器捕捉到雨水滴落在玻璃上时,会立即向雨刷发出动作指令,从而清除玻璃上的水珠。同时,智能控制系统会持续监测并分析雨刮器的刮雨频率,旨在提升驾驶员的视觉效果,确保视线不受阻碍,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平常的车通常只配备慢、中、快三个档位的雨刷,但在雨天驾驶时,这三个档位有时并不能满足需求。慢档的雨刷速度可能不够,而快档则可能过于迅速。然而,如果配备了雨量感应器,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雨量感应器能够实时监测雨水在玻璃上的水量,并据此自动调节雨刷的速度,确保玻璃始终保持清晰。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雨量传感器的种类和原理。
市面上常见的雨量传感器主要包括流量式雨量传感器、静电式雨量传感器、压电式雨量传感器以及红外线式雨滴传感器。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中一种重要的传感器——流量式雨滴传感器。
如图所示,流量监测电极板S1、S2、S3构成了电容式雨量传感器。其中,S1与S2之间的距离为2.5cm,相对较近。当小雨量时,T1会首先导通,使得J1继电器吸合,从而启动雨刮低速转动。而当雨量增大,S1与S3之间的距离(3cm)被触发时,T2会导通,导致J2继电器吸合,常开触点接通,进而使雨刮电机高速运转。这种设计使得传感器能够根据雨量的不同自动调节雨刷的速度,确保驾驶视野的清晰。
如图所示,当静电面积S和电极间间隔d保持不变时,电容C仅受介电系数ɛ的影响。由于水和空气的介电系数ɛ值存在差异,因此电容C会随着雨滴的大小而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进一步影响了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从而实现对雨刮器动作的精准控制。
此外,还有压电式雨量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将雨量传感器检测到的雨量转化为电信号。根据电信号的强度,系统会自动调整刮雨器的工作时间间隔,进而控制刮雨器的动作。在这个系统中,雨量传感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雨量传感器的种类和原理。
压电振子通过压电效应将机械位移(即振动)转化为电信号。在雨淋时,压电振子会根据雨滴的强度和雨量进行相应的振动。
雨滴传感器由振动板、压电元件、放大电路、壳体及阻尼橡胶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振动板负责接收雨滴的冲击能量,并按照自身的固有振动频率进行弯曲振动,同时将这种振动传递给内侧的压电元件。压电元件则将这种变形能量转换为电压信号。当雨滴落在振动板上时,压电元件会产生机械变形,进而在两侧电极上产生电压。这个电压的大小与落到振动板上的雨滴能量成正比,通常范围在0.5mV至300mV之间。放大电路负责对压电元件产生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然后输入到刮水器放大器中。刮水器放大器由晶体管、IC块、电阻和电容器等部件构成。
随着雨滴接触到传感器表面,传感器内部会产生随雨滴强度和频率变化的电压变换。这个电压波形经过传感器内部的放大器放大后,会被存储在功率放大器中。当这个信号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它会被输入到雨刮器驱动电路中,从而触发雨刮器开始工作。
红外线式雨滴传感器
红外线式雨滴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技术来检测雨滴的装置。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红外线并检测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感知雨滴的存在和强度。这种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能够准确地检测到雨滴的冲击并触发相应的雨刮器动作。
原理详解:红外线式雨滴传感器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发光二极管发出的红外光线经过透镜系统的精心调整,形成平行光束,并照射到汽车挡风玻璃上。在干燥的玻璃上,光线会发生全反射,这种反射光线随后经过透镜系统被接收器件接收,从而输出100%的最大值。然而,当玻璃上有雨水或雨滴存在时,由于水的折射率与玻璃不同,光线将无法产生全反射。相反,它会根据水滴的大小产生部分反射。此时,接收管只能接收到部分反射光线,而这部分光线的强度与雨量的大小成比例。通过计算接收到的光线强度,传感器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雨量的大小,并触发相应的雨刮器动作。
光的反射是指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光线会有一部分被物体表面直接反射回原方向。而光的折射则是指光线在斜射入不同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即发生偏折。
当光线遇到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时,可能会只发生反射而不出现折射。特别是在光线从光密介质(如水)射向光疏介质(如空气)的情况下,折射角会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逐渐增大,当达到某个特定值时,折射角会变为90度,此时在光疏介质中便不再出现折射光线。一旦入射角大于或等于这个特定值,折射现象便不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全反射现象。
遵循上述光学原理,当LED红外线发射器以入射角介于42°至63°之间射向挡风玻璃时,会引发红外光的全反射。此时,光电管能够捕获到全部的反射光线。
在无雨滴触碰挡风玻璃的情况下:
在无雨滴触碰挡风玻璃的情况下,雨滴传感器会向挡风玻璃发射红外线。这些红外线经过透镜后,会从挡风玻璃上反射回来。随后,这些反射回来的红外线会被雨滴传感器中的光敏二极管接收。光敏二极管在接收到红外线后,雨滴传感器内的微型电子计算机会依据反射率来计算降雨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最后,这个电信号会被转换为挡风玻璃的刮水控制信号,进而发送到自动光、雨刮器控制模块。
值得注意的是,当雨水接触到挡风玻璃时,红外线光的折射会导致反射光线减弱。而且,雨量越大,折射(散射)的光线就越多,进而使得反射光线进一步减弱。
- 雨滴传感器内的LED向挡风玻璃发射红外线。
- 这些红外线经过透镜后,被挡风玻璃接收,并与接触玻璃的雨水发生散射。
- 未被散射的红外光从挡风玻璃上反射回来,并被雨滴传感器中的光敏二极管捕获。
- 光敏二极管将接收到的红外线光转化为电信号,随后,雨滴传感器内的微型计算机根据反射率来计算降雨量,并进一步将这个电信号转换为挡风玻璃的刮水控制信号。最终,这个控制信号会被送至自动光、雨刮器控制模块,以实现对雨刮器的自动控制。
主流雨量传感器的优缺点分析
目前市场上,电容式和红外线式雨量传感器是主流产品。电容式雨量传感器因其独特的原理,当雨量发生变化时,其电容介电系数会明显改变,进而导致电容容量迅速变化。然而,这种传感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雨量变化引起的电容容量改变范围相对较小,且电容量本身就非常小,这使得测量变得相对困难。此外,传感器分布电容的处理问题以及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挑战。该类型传感器通常安装在汽车外部,其性能会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
相比之下,红外散射式雨量传感器则具有明显的优势。当雨量发生变化时,光强会受到显著影响,而且光电转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使得传感器不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此外,这种传感器通常安装在车内,因此不受工作环境的影响。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背景光的干扰可能导致光电转换信号较弱,甚至可能被噪声淹没,从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光强变化的传感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类传感器通常被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的内侧,从而避免了与雨水的直接接触。在挡风玻璃的保护下,它们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基于光强变化的传感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可见光的传感器,另一类则是采用红外光的传感器。采用可见光的传感器在工作时会有光线射出,这可能会对驾驶者造成一定的干扰。然而,研究显示,雨滴对红外线的散射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雨滴越大,散射效果越强。因此,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雨量传感器产品大多采用红外散射式设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