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逆势回暖,新能源遭遇倒春寒,背后原因令人意外

最近大家伙儿聊天,是不是总绕不开汽车这个话题?尤其是现在,新能源电动车跟雨后春笋似的,一茬接一茬,设计越来越科幻,功能也越来越智能,搞得好像明天出门不开个电动车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按理说,这传统烧油的燃油车,应该是一天不如一天,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才对。可邪门的是,最近的数据一出来,让不少人都瞪大了眼睛:这燃油车非但没接着往下跌,销量居然还悄悄地涨回来了,而且是连续好几个月都在涨。这就让人纳闷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大家突然又怀念起发动机的轰鸣声了?还是说这阵新能源的风刮得太猛,有人开始冷静下来,重新审视燃油车了?这背后藏着的门道,可比咱们想的要复杂得多,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咱们先不凭感觉说话,直接看实打实的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字,就拿今年九月份来说,国内燃油车的销量达到了整整100万辆,跟去年同期比,增长了6.4%,跟前一个月比,更是增长了10.9%。您可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要知道,这已经是燃油车连续第四个月实现正增长了。如果咱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看今年前三个季度,燃油车一共卖出去了814.1万辆,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这数字听着好像不大,但关键在于对比。去年这个时候,燃油车的销量可是两位数的往下跌,那叫一个惨不忍睹。从暴跌到微涨,这一来一回的反差,就足以说明市场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过,咱们也别高兴得太早。虽然燃油车在整个乘用车市场里还占着将近一半的份额,看着好像还是半壁江山,但细看之下,这江山有点虚。卖得好的燃油车,绝大部分都集中在15万以下的经济型市场,说白了,就是靠便宜车在撑场面。所以说,这次燃油车的回暖,更像是一场局部地区的“天气转晴”,而不是整个大环境的“气候逆转”。

燃油车逆势回暖,新能源遭遇倒春寒,背后原因令人意外-有驾

那这股暖流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说穿了,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凑到了一块儿,才有了今天这个局面。

燃油车逆势回暖,新能源遭遇倒春寒,背后原因令人意外-有驾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最粗暴的原因,就是降价,疯狂的降价。现在的燃油车市场,已经不能用“价格战”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白刃战”,刀刀见红。以前咱们去买车,跟销售磨半天嘴皮子,能优惠个万儿八千的就觉得捡了天大的便宜。现在呢?主流的合资品牌燃油车,折扣普遍都是七折起步,有些豪华品牌甚至能打到六折。就拿大家很熟悉的日产轩逸来说,这车以前怎么也得小十万块钱,现在在北京、河北那一片的经销商,最低报价已经降到了七万块钱以内,这折扣力度都快赶上买衣服换季清仓了。还有丰田凯美瑞,作为B级车的标杆,以前价格一直挺坚挺的,现在也绷不住了,价格一下子探到了12万这个区间,结果销量立马就上去了,同比暴增了百分之二十多。甚至连以前高高在上的奔驰E级、宝马5系,现在也纷纷把价格降到了30多万的区间。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玩法,虽然看着有点悲壮,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买车最大的考量还是价格。当一台技术成熟、品牌过硬的合资燃油车,价格降到和一些国产新能源车差不多甚至更低的时候,很多人心里那杆秤自然就会摇摆。这种靠“吐血甩卖”换来的销量增长,短期内确实提振了士气,但也恰恰说明了,在新能源车的技术攻势面前,燃油车除了打价格牌,已经没有太多还手之力了。

燃油车逆势回暖,新能源遭遇倒春寒,背后原因令人意外-有驾

第二个原因,是燃油车开始“亡羊补牢”,拼命补自己的短板。过去这些年,大家吐槽燃油车最多的,除了油价,恐怕就是那个傻乎乎的车机系统了。屏幕小、反应慢、功能少,导航还得靠手机支架,智能化体验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咱们中国的新能源品牌,把车内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助手、车联网玩得是炉火纯青,直接把汽车变成了“带轮子的智能手机”。面对这种降维打击,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放下身段,主动和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加速本土化的研发。比如大众,开始升级那个被无数车主吐槽过的车机系统;丰田也在新款车型里加入了语音交互功能。虽然这些改进在很多人看来,还是有点“临时抱佛脚”的味道,但有总比没有强。起码,它让那些因为智能化体验而犹豫的消费者,少了一个放弃燃油车的理由。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改变是被动的,是被咱们中国品牌的创新能力逼出来的。在新能源车崛起之前,这些燃油车巨头们常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舒舒服服地挣着钱,根本没有动力去搞什么研发创新。现在竞争压力来了,才想起来给自己补课,这不叫什么战略远见,纯粹是求生欲罢了。

燃油车逆势回暖,新能源遭遇倒春寒,背后原因令人意外-有驾

第三个原因,就是国家政策的推波助澜。今年国家为了刺激消费,推出了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这个政策对于燃油车市场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您想啊,一个家庭正好有辆开了多年的旧车,正琢磨着要不要换。现在国家告诉你,把旧车报废,买新车我给你补一笔钱。与此同时,汽车厂家为了冲销量,又给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折扣。这“国家补贴”加上“厂家让利”,形成了一种“双重优惠”的叠加效应,吸引力一下子就爆棚了。很多原本还在观望的消费者,一看这便宜不占白不占,就果断出手了。这个政策精准地抓住了存量市场的换购需求,给燃油车市场实实在在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是,政策带来的红利终究是有时效性的。这就好比用兴奋剂来提升成绩,药效一过,身体该怎么样还怎么样。一旦补贴政策退坡或者结束,这部分靠政策刺激出来的销量还能不能维持,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燃油车逆势回暖,新能源遭遇倒春寒,背后原因令人意外-有驾

所以综合来看,燃油车这次的逆势回暖,更像是传统动力时代落幕前的一次回光返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肯定会是“油电共存”的局面。毕竟,燃油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技术非常成熟,加油站遍布全国,对于那些经常需要跑长途、或者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以及充电设施不完善的乡镇市场的消费者来说,燃油车在便利性和可靠性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很多车企来说,燃油车业务目前也还是他们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是支撑他们投入巨资进行新能源转型的“现金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存”并不意味着“平起平坐”。这种共存,更像是一种新旧事物交替过程中的过渡状态。新能源汽车在车辆结构设计、乘坐空间、智能化体验以及后期使用成本上的根本性优势,是燃油车通过降价或者小修小补无法弥补的。燃油车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一步步地压缩到特定的应用场景里。当这波价格战打到无利可图,当政策的红利逐渐退去,如果燃油车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真正的突破,那么今天短暂的销量反弹,恐怕真的会成为明天退场前的序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