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

好了,朋友们,今天这事儿得好好盘盘。

武汉那边,一台叫“泰山”的大家伙,慢悠悠地开下产线,车屁股上贴着个大大的数字:300,000。

就这?

值得我专门敲一篇字儿?

换别人我可能就“呵呵”过去了,但主角是岚图,这事儿就变得有意思了。

这30万辆,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它更像一部反转剧,主角就是那个当初谁都以为会“出道即巅峰,然后光速凉凉”的倒霉蛋。

结果呢?

人家从20万辆爬到30万辆,只花了7个月。

这速度,你敢信?

在新能源这个血腥的修罗场里,别人还在排队等着输血续命,他直接开了氮气加速,一溜烟跑完了别人半条命的路。

所以,这到底是咸鱼翻身的奇迹,还是死前的回光返照?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几年。

当东风汽车官宣要搞个叫“岚图”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时,我身边那些玩车的老炮儿,有一个算一个,全在摇头。

那表情,就跟你看见一个五十岁的老大哥,突然要去参加《偶像练习生》海选一样,充满了慈爱、同情和一丝丝的“这哥们儿是不是疯了”。

“国家队”下场掺和新势力?

这听着就像让一个舞刀弄枪的大将军,放下兵器去学苏绣,怎么看怎么别扭。

大家伙儿脑子里的剧本都写好了:开局声势浩大,然后发现市场根本不鸟你,在泥潭里扑腾几年,最后灰溜溜地退场,成为东风这艘巨轮上一道不深不浅的划痕。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说白了,汽车圈这地方,可没有什么圣诞老人。

市场不会因为你“根正苗红”就给你泼天的富贵,消费者更不会因为你是“央企大公子”就闭着眼下单。

恰恰相反,这身份更像个紧箍咒,让你没法像那些新势力一样,肆无忌惮地烧钱讲故事,还得背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巨大包袱。

可剧本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用来撕的。

岚图的第一台车到第10万台,花了两年多,那速度,说实话,有点便秘。

那时候,嘲讽的声音更大了:“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就这?”

但从10万到20万,只用了一年。

而这次,从20万到30万,仅仅7个月。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这个加速度曲线,比它家任何一款车的零百加速都更让人心惊肉跳。

它非但没死在沙滩上,反而学会了冲浪,而且姿势是越来越骚。

这速度哪儿来的?

天上掉馅饼了?

当然不是。

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被逼出来的牛逼”。

你去看看它的工厂,平均63秒就能下线一台车。

这可不是简单的流水线拧螺丝,这是在上万种配置订单里玩柔性化生产。

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一个顶级的川菜大师傅,上一秒还在颠勺做麻婆豆腐,下一秒就能无缝切换,气定神闲地开始做开水白菜,而且保证两道菜都是国宴水准。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这种变态的效率,是它在无数个日夜里,拿汗水和算法硬生生磨出来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工业肌肉记忆。

再瞅瞅它的产品线,FREE、梦想家、追光,现在又来了个泰山。

SUV、MPV、轿车,它愣是在短短几年内,把20到50万这个神仙打架的价格区间,用产品给铺满了。

这在高端新能源品牌里,独一份。

这种布局,不像是在卖车,更像是在下棋。

每落一子,都堵住了对手的一条路,也给自己开辟了一片新战场。

它不赌某一个爆款,它要的是一个能抗住市场风浪的“航母战斗群”。

最让我觉得“这事儿有点成了”的,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毛利率。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2022年还是可怜巴巴的8.3%,到了2024年居然飙到21.0%,今年前7个月更是达到了21.3%。

在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在哭着喊着“亏钱卖车,交个朋友”的大背景下,岚图居然在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了单季度盈利,并且今年前7个月都在赚钱。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岚图不再是一个需要靠母公司不断输血才能活下去的“巨婴”,它自己有造血能力了。

当别的品牌还在拿投资人的钱换市场的时候,岚图已经开始用市场上赚的钱来养活自己,甚至可能反哺研发了。

这就好比一场马拉松,有人在喝功能饮料,有人已经进化到可以光合作用了,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竞争。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肯定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抱上了华为的大腿吗?

你看这第30万辆下线的“泰山”,搭载了华为乾崑ADS 4.0智驾和鸿蒙座舱5.0,这“含华量”都快溢出来了,不就是走了问界的老路吗?

这么说,对,但格局小了。

承认跟华为合作是明智之举,这不丢人。

智能化下半场,你自己从零开始捣鼓一套智驾系统,跟重新发明轮子没啥区别,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好用。

借力打力,把最专业的活儿交给最专业的人,自己呢,就专心搞整车制造、底盘调校、三电系统这些看家本领,这叫“战略清醒”。

岚图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把华为当成唯一的救命稻草,而是当成一个强力的“Buff”。

它自己的800V岚海智能超混架构、三腔空气悬架,这些都是它的“内功心法”。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华为的智驾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这种合作,是高手过招,互相成就,而不是单方面的抱大腿。

这台新车叫“泰山”,名字起得也挺有意思。

官方说法是致敬沉稳担当、勇肩时代使命的精神。

这话听着很官方,我更愿意把它解读成一种藏不住的野心。

泰山,五岳之首。

岚图这是在告诉所有人,它的目标,是要做这个时代的“岳尊”。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用“技术冗余”来定义豪华,这话听着有点凡尔赛,但你细品,三腔空悬、魔毯系统、800V架构,再加上华为的全家桶,它确实把能给的都给你了,甚至给得有点多。

30万辆,真的就稳了吗?

我看未必。

这更像是在残酷的淘汰赛里,你刚刚拿到了下一轮的入场券而已。

往前看,那些“卷王”们,比如理想,比如问界,哪个不是手握百万销量的巨兽?

岚图这点体量在它们面前,依然是个需要仰望前辈的“年轻人”。

别人亏钱它赚钱,30万辆下线的岚图凭什么-有驾

它证明了自己能活下来,而且能活得不错,但还没证明自己能成为牌桌上决定胜负的那个人。

岚图的这次突破,背后其实是整个湖北汽车产业的焦虑和渴望。

作为曾经的“中国车谷”,武汉在新能源浪潮初期,动作确实有点慢半拍。

岚图的崛起,不只是东风集团冲刺新能源百万目标的“关键先生”,更是给整个湖北汽车工业打的一针强心剂,让大家看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可能。

它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产业链,逼着上下游的零部件企业一起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狂奔。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第30万辆车。

它是一块里程碑,更像是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一个“国家队”选手如何在市场化的血海里杀出一条生路,照出了传统汽车巨头笨拙转身时的决心与阵痛,也照出了中国高端制造业从模仿到创新,从输血到造血的艰难蜕变。

从被人看衰,到闷声发财,岚图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它不高大,也不算年轻,但它充满了能量,一种在质疑声中默默积蓄,然后在一瞬间爆发的能量。

30万辆,只是个开始。

真正的考验,是在接下来的30万辆,50万辆,100万辆的征程中,它是否还能保持如今的速度与清醒。

毕竟,爬上泰山很难,但想在泰山之巅站稳,更难。

前方的风,只会更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