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一出,整个车载光学供应链都沸腾了!6000万颗镜头的订单,让舜宇光学、联创电子、特莱斯光学、宇瞳玖洲等头部企业抢破头,二线厂商则被挤得连汤都喝不上。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6000万颗镜头背后的故事。
巨头们抢蛋糕,利润却很薄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配备了12颗摄像头,对车载镜头的需求量激增。舜宇光学作为行业老大,自然吃下了大块的蛋糕,前五个月出货量高达5373万颗。联创电子也抢到了ADAS镜头80%的份额,月供200万颗,可谓风光无限。但利润呢?供应商们私下吐槽,给比亚迪供货就像“赚个辛苦钱”,利润率低得可怜。
二线厂商难出头,只能抱大腿
特莱斯光学这类二线厂商,为了保交付,不得不调整其他客户订单,专心为比亚迪服务。宇瞳玖洲则走迂回路线,通过豪恩汽电等Tier1供应商间接供货比亚迪。激光雷达镜头倒是进了仰望系列,但量太小,撑不起财报。
比亚迪要的不仅是低价,更是控制权
比亚迪要求所有镜头三季度前备货,供应商们压力山大。联创电子生产线工人月加班100小时,照样被催单。有供应商透露,比亚迪要的不仅是低价,更是绝对控制权,连舜宇这种巨头都被要求签独家条款,中小厂基本没活路。
高阶智驾普及,供应链焦虑
高阶智驾的普及,让车载镜头用量暴增,但后来者却没机会入场。头部供应商护城河深,小厂连汤都喝不上。镜头单价年年跌,规模上去了利润反倒下滑。比亚迪的技术推进,吸引了多家高端光学企业的研发投入,但也让供应链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比亚迪是救世主还是搅局者?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改写了光学供应链的竞争关系,但也暴露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与成本管控的两难问题。光学企业难以从性价比战中获利,比亚迪为了成本控制不得不导致部分供应商抱怨。比亚迪的这份“行业背书”到底是造福了供应链,还是让企业“赔本赚吆喝”?它究竟是新能源领域的救世主,还是光学市场新的搅局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