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电动车换下的旧电池,最终去了哪里?过去,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被随意拆解、提取金属,废液直排,污染土壤与水源。而从2025年11月1日起,每一块新生产的锂离子电池都将拥有一个唯一的“数字身份证”——《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国家标准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对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监管迈入数字化时代。
这个编码并非简单的序列号,而是一套结构化的信息体系。它由四部分组成:企业编码、类型编码、生产日期和唯一识别码。就像人的姓名、出生地、出生年月和身份证号,这套编码能清晰标明电池“是谁生产的”“是什么类型的”“什么时候出厂的”以及“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这些信息以二维码形式印在电池本体上,扫码即可读取。
为什么必须给电池发“身份证”?根源在于快速增长的回收压力。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000万辆,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提前到来。预计到2025年,全国退役电池量将超过70万吨。若处理不当,不仅造成钴、锂等战略资源浪费,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风险。过去,由于缺乏统一标准,电池流向难以追踪,非法回收屡禁不止。小作坊用低价收购报废车辆电池,拆解后提炼贵金属,而废弃的电解液和重金属则随意倾倒,危害公共安全。
新规的核心,正是通过“一池一码”构建闭环监管链条。当一辆新能源汽车报废时,回收企业必须扫描动力电池上的二维码,上传其编码信息。若电池缺失(换电车型除外),车辆无法完成法定注销手续。这一机制倒逼车主或经销商将电池交由正规渠道处理,从根本上压缩了非法回收的生存空间。同时,编码系统与《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衔接,实现“车—电绑定”,确保每块电池去向可查。
这套系统如何运转?关键在于数据贯通。虽然目前尚未向公众开放统一查询平台,但国家已建立跨部门、跨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电池生产企业、整车厂、回收企业与监管部门通过统一平台交换编码数据,形成从生产到回收的完整数字链条。例如,回收企业扫码后可立即获取电池的化学体系、使用年限、健康状态等信息,从而科学判断其是否适合梯次利用(如用于储能)或直接拆解回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这项技术正逐步变得“可见”。2025年8月,四川品胜电子的充电宝成为全国首个获得“数字身份证”的产品,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企业信息、产品参数和质检报告。这正是《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在消费电子领域的试点应用。未来,随着平台完善,车主在出售旧车或更换电池时,也能通过手机查询电池的完整“履历”,了解其剩余价值,获得更公平的回收报价。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行业重塑。过去,合规回收企业常因原料被非正规渠道抢走而“吃不饱”,设备闲置率高。如今,“一池一码”确保只有具备资质的企业才能接收有编码的电池,形成“谁回收、谁负责”的责任闭环。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国家队”正依托这一系统建设全国性回收网络,推动产业集中化、规范化发展。安徽界首等地曾因非法回收聚集而饱受污染困扰,随着新规落地,当地正加速清理无证作坊,引导企业合规转型。
展望未来,这一标准的意义远超电池本身。它为其他高环境风险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范本。从家电到光伏组件,从塑料包装到电子废弃物,类似的“数字身份证”制度或将陆续推开。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我国环境治理正从末端处罚转向源头管控,从粗放监管迈向精准治理。一块电池的编码,不仅记录着它的出生与归宿,也映照出一个更加绿色、透明、可追溯的循环经济图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