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一艘名为“比亚迪深圳”号的巨轮正式加入比亚迪自建船队。这艘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不仅以9200辆的装载量刷新纪录,更让比亚迪船队总吨位突破80万吨,首次超过日本海军的75万吨。这一里程碑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巨头在全球供应链上的一次“破圈”革命。
“深圳号”的亮相,堪称比亚迪技术集大成之作。其搭载的比亚迪储能电池技术和轴带发电机系统,将最高续航提升至15800海里(约2.9万公里),相当于从深圳直航荷兰无需中途加油。四层活动甲板设计不仅满足新能源车运输需求,还可兼容危险品货物,展现出中国造船工艺与汽车工业的深度融合。而这样的“海上巨无霸”,比亚迪目前已有5艘投入运营,另有6艘在建,预计2026年形成总运力达6.7万辆的“出海舰队”。
自建船队的战略选择,源于比亚迪对全球市场的精准预判。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128.4万辆,同比激增67%,但国际海运价格三年暴涨5倍、港口积压严重的困境,迫使车企必须掌握物流主动权。通过垂直整合,比亚迪每年可节省超1.75亿美元运费,更规避了租船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这种“把命脉攥在自己手里”的底气,与其1549亿元的现金储备和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地位密不可分。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航运版图暗藏绿色雄心。所有新船均采用LNG双燃料动力技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传统燃油船降低30%,这与其新能源车业务形成闭环。正如“深圳号”将比亚迪车运往欧洲,其船舶本身也在传递低碳理念——从路上驰骋到海上航行,中国制造的绿色标签正覆盖全产业链。
然而,这场豪赌并非没有风险。造船成本高达单车运输费用的三倍,且船舶折旧周期长达20年。但比亚迪的底气来自对未来的笃定: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36%,而中国车企正以每年超30%的出口增速抢占市场。当同行还在为租船焦头烂额时,比亚迪的车辆已在海上奔驰。有网友戏称:“别人抢车位,比亚迪包下整条高速公路。”
这场“造车企业跨界造船”的颠覆性实验,正在重构全球汽车海运格局。日本航运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船企承接了全球78%的汽车运输船订单,而比亚迪的入场加速了这一进程。其吨位超越日本海军的象征意义,不亚于郑和下西洋对古代海上贸易的改写——这一次,中国制造正以技术、规模和战略远见,开辟属于自己的新航路。
截至发稿,国际三大航运公司已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可以预见,比亚迪的“蓝色突围”或将引发连锁反应:更多中国车企可能跟进自建船队,而传统海运巨头不得不以降价维系客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掌握核心技术与供应链话语权的玩家,终将成为新时代的规则制定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