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解限速成行业潜规则,引发事故风险与争议

10月26日,电动自行车解限速问题受到央视的曝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解限速已成为行业内的“潜规则”,使得电动自行车的速度远超标准,给用户带来了事故风险。网友们纷纷表达了对这一现象的担忧,质疑如何才能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慢下来。
据央视新闻报道,一些电动自行车专卖店存在违规解限速的情况。店员甚至会主动询问顾客是否需要解除限速,而解限速后,车辆的速度安全提示音也会被消除。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解限速问题依然存在,这使得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实际上,即便电动自行车解除了限速,仪表盘上显示的最大时速仍然为25公里。然而,速度安全提示音的缺失,却成为了车辆管理部门判断车辆是否被解除限速的关键线索。为了逃避监管,一些门店会建议顾客先上牌后解速。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征求意见后,各地纷纷展开了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整治行动。在整治过程中,部分门店对顾客的解限速需求变得更为谨慎。例如,在一家小牛专卖店,店员明确表示解限速是违法行为,并拒绝为记者提供解限速服务。但当记者离开门店一段距离后,店员又匆匆追来,表示近期监管部门对解限速的查处力度加大,在确认记者并非暗访人员后,他们愿意提供解限速服务。
在相关话题的讨论中,有网友发表评论道:“确实应该好好整治一下了。”“同款车型,速度却能快我一倍。”
同时,有人提出,“骑手们如果不抓紧时间,收入会很少。”“以25码的速度行驶,甚至比共享单车还要慢。”

“解限”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

交管部门:事故责任或涉及机动车
截至2023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突破5亿辆,相当于每4人即拥有一辆两轮电动车。然而,超速等非法改装行为屡禁不止,加之其他因素,致使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在城市交通方式中增长速度最快。据央视新闻报道,电动自行车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0%。更有数据显示,部分城市电动自行车事故占比高达50%左右。

10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结束了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新国标”着重于防范非法改装行为,明确了电动自行车控制器、蓄电池、充电器应具备互认协同功能,从而在技术上提升篡改难度。此外,为确保骑行安全,新国标还优化了电动机额定功率和最高转速的测试方法,将最高设计车速限定为不超过25公里每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目前尚未正式进入市场。然而,自今年11月1日起,将有3个关于电动自行车及其配件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开始实施。为确保平稳过渡,新国标发布后,企业将获得6个月的设计、生产过渡期,随后还将额外获得3个月的销售时间以处理旧标车库存。

央视新闻报道指出,为保障城市骑行安全,我们呼吁消费者增强安全意识,避免购买解限速后的电动自行车;同时,厂商应承担社会责任,确保产品不预留解限速“后门”;相关部门则应持续加强监管,共同致力于彻底堵住电动自行车提速的漏洞。

另据海报新闻此前报道,一旦“解限车”发生事故,相关责任可能需按照机动车标准来承担。交警部门工作人员坦言,目前对电动车改装的监管确实面临挑战,由于电动自行车存量大,难以对每辆在路上行驶的车辆进行测速。通常,只有在事故发生后才会对车辆进行鉴定,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新国标”并存在改装情况。
此外,2022年3月,江苏南通发生了一起因电动自行车改装引发的交通事故。徐某驾驶时速高达79公里的改装电动自行车,在通过交叉路口时与受害者相撞,导致对方不幸身亡。经交警部门认定,徐某需承担全部责任。

对此,山东颐衡(济南)律师事务所的张雪律师指出,电动车“新国标”的执行需要市场监管、公安交管及工信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虽然“新国标”具有法律效力,旨在保障交通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但实际执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商家私自解除限速、消费者自行改装车辆等行为屡见不鲜,这都需要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严格执法以及公众的自觉遵守来共同改善。

此外,九派新闻针对相关事件发表评论指出,电动自行车难以降速,甚至出现“越限速越快”的现象,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新标准执行后,限速标准的落实情况以及“车速超过25km/h时,电动机不应提供动力输出”等规定的执行效果,仍待观察。一方面,需要加强执法力度,通过减少非法改装和实施动态监测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但另一方面,也值得深入思考:25km/h的限速标准,对于脚踏自行车而言也是可以达到的速度,那么电动自行车的限速标准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

评论还强调,电动自行车虽小,却关联着社会公共治理和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到广大民众特别是基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在修订电动自行车国家强制标准时,既要确保公共安全,也要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制定合理的限速标准,既要满足电动自行车日常出行的需求,又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因超速引发的事故隐患,这需要各方共同平衡和努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