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交智商税长续航过了这个数就属于盲目追求或浪费钱,还会增加安全隐患和使用成本
我其实挺喜欢逛汽车商城的,有次跟朋友说想换车,他就笑我:你还追求那啥700、800公里的续航,还不如买个便宜点的。我一开始还不太相信,直到我掏出手机,看了看误差率,才发现很多宣传数字都不太靠谱。
你知道吗?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面有去年拍的那辆车的标牌,标的续航750公里。实际用的时候,冬天开空调,温度低点,续航能省下来不到500公里,说实话,这还挺吓人的。别看广告上写1000公里无压力,那是在理想环境下的表现。
倒是我朋友的小车,标称630公里,说白了,就是中等偏上的续航。实际开了一圈,跑个500公里没啥问题。你说的500到600公里的续航,啥时候用得上?我觉得用车场景决定一切。
为什么我这么说?你得考虑整个补能体系。城市里的公共充电站、快充桩越来越多,基本上不用担心充电问题。像我住在一线城市,走路不到3公里就能找到充电桩,像高速路上的服务区,超快充都普及了。过去我没想过,但现在说实话,不长续航,反而是趋势。
我还琢磨过:如果电池容量越大,成本就越高。你想啊,一个普通10万元左右的纯电车,电池就占了整个成本的3到5万块。续航每多加个100公里,大概得装多30kWh的电池,成本就上去了。换句话说,续航越长,车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不是我刻意算的,差不多50%的价格差异是电池带来的。
有人会说:长续航更安心。这话也没错。尤其是经常跨省出差的用户,稍微远一点的目的地,临时找不到充电桩,确实需要更长的续航效率。但我觉得,普通的城市用户,500-600公里的续航已经够用得很了。总感觉,是不是现在车企为了利润,把续航拉得太长,反而变成了虚标。
我觉得,虚标这事挺普遍的。你说车企搞个官方续航,油嘴滑舌,实际用能差好几截。冬天开空调,电池容量还会缩水30%-50%;夏天炎热,靠空调耗电一样大。你说这续航够不够用?我更相信自己的实际感受。
这让我想到,别人家偷偷告诉我,有些车型为了强调续航,特意隐藏了电池容量,好让数字看起来更漂亮。如果能把百公里耗电数写得清楚点,比如:这车每100公里用多少电,还要标示电池容量,就能让消费者更明白。现在大家都在比虚标的续航,这其实是一场看不见的猫捉老鼠。
而且,现在补能技术也强过以前。我的朋友说:前几天我坐高速,快充十分钟充得差不多450公里续航,感觉比自己开车还快。这可是我没想过的事。以前觉得长途离不开长续航,现在发现快充能很好弥补。如果只关注续航数,反而会忽略换电、快充的便利。
我觉得,长续航能提升车辆的整体竞争力,实际上续航本身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体验。比如我开了辆纯电宋Plus,标注520公里,日常用电只消耗大约6%一公里。我跑了个不到250公里,充个电根本不费事。反正我也不用常常跑长途,五周才跑一次冲吧。
你想啊,这样的数字很实在。事实是,短途城市生活,续航800公里,有点多此一举。反正除了假期出去溜溜,也没啥用。过度追求长续航,反而增加了安全隐患——你知道吗?热失控的电池包设计更紧密,为了存储更多电能,散热变差,热失控的风险提高。数据显示,续航700公里以上的车型,自燃事故比例比一般车型高出一些。
我心里琢磨:是不是车企把用户绑架了?其实续航焦虑并不是车子的实际问题。我的看法是:焦虑其实来自充电不便和虚标续航。我曾尝试用我会不会碰到突然没电的情况这些焦虑来描述——但概念一换,又发现,补能便利性和实际能跑多少,才是真正的焦虑源。
其实很多人买车根本不是为了长续航——他们关心的是充电快不快,能不能省事。我朋友就说:我宁愿开个短续航的车,用快充也行,毕竟我就城里韩菜街里跑跑。这种用车场景才是真实需求。
你是不是也有感受?我觉得,大家都陷在数字魔咒里,追着极端数字跑,结果其实用车变成了追数字。倒不如理性看看——适合自己用车场景的,就是最棒的,别为了虚高的数字,花冤枉钱。
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买车是不是在追未来?但其实未来早已到来,快充、换电的普及,让续航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只很多人还没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还是被长续航的假象困住。
怎么让消费者不被坑?其实很简单——多点真实数据,少点虚标,别让续航成为智商税。你觉得呢?是不是也应该给自己一个理性的提醒?或者,续航还能不能变得更真?这个,我留给你自己想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