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公开拉踩友商新车,是耿直还是失态?汽车行业竞争底线在哪

当奇瑞汽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姚飞在抖音车主群里用“烂车一台”评价吉利银河星耀8时,他可能没想到这段私人对话会掀起怎样的波澜。这场看似偶然的行业高管失言事件,恰恰撕开了汽车行业竞争生态的一角——当市场竞争白热化时,企业高管的言论边界究竟在哪里?

高管公开拉踩友商新车,是耿直还是失态?汽车行业竞争底线在哪-有驾

姚飞对吉利新车的评价并非简单的产品吐槽,而是使用了极具攻击性的词汇。"二排挤的很"、"音响烂"等主观判断,与"创始人版车主群"这个半公开场景形成微妙冲突。这些带着情绪化的措辞从企业高管口中流出时,本质上是对行业竞品规则的破坏。汽车行业需要差异化竞争,但绝不应该是通过高管亲自下场拉踩来实现。

高管公开拉踩友商新车,是耿直还是失态?汽车行业竞争底线在哪-有驾

事件发酵后,吉利银河星耀8车主群体的反弹尤为值得关注。这些真实用户自发形成的口碑防御,恰恰证明了当代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独立判断能力。当企业高管试图用简单粗暴的贬低来影响市场认知时,用户反而会用实际驾乘体验来为产品正名。这种反向效应说明,在信息透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不当的竞争言论都可能适得其反。

高管公开拉踩友商新车,是耿直还是失态?汽车行业竞争底线在哪-有驾

从行业竞争伦理角度看,姚飞的言论暴露了某些车企高管的认知误区。他们把社交媒体当作私人客厅,却忘了自己企业代表的身份属性。在传统4S店销售时代,销售顾问对竞品的评价尚需遵守基本职业规范;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高管们反而在公开场合失去了话语分寸感。这种反差令人深思:是否某些企业把市场竞争误解成了"江湖恩怨"?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高管亲自下场"撕友商"的现象正在形成不良示范。近年来从手机行业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企业高管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攻讦的情况屡见不鲜。当行业领导者们都沉迷于口水战时,真正应该投入精力的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反而可能被忽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消费者最关心的永远是产品力本身,而非企业间的"骂战"精彩程度。

从危机公关角度审视,奇瑞汽车目前面临的不仅是高管失言的信任危机,更是企业文化的拷问。在事件发酵过程中,企业官方渠道的沉默与车主群里的激烈言辞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官方与个人言论的割裂,反映出某些传统车企在数字化转型中遭遇的治理难题——当高管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事实上已成为企业形象的延伸时,相应的言论规范却未能及时建立。

吉利汽车面对竞争对手高管的"突袭",其应对策略也颇具启示意义。截至目前,吉利官方并未加入论战,而是继续通过产品体验活动强化用户感知。这种"用产品说话"的克制,反而赢得了舆论场的主动权。在商业竞争中,最高明的反击从来不是以牙还牙的骂战,而是用更好的产品让对手的贬低不攻自破。

这场风波最值得行业反思的是竞争伦理的重建。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电动化、智能化变革,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良性竞合而非恶意攻击。企业高管应当成为行业进步的推动者,而非口水战的参与者。当大家都忙着挑对手毛病时,谁来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当注意力都放在贬低竞品上,谁去专注技术创新?

消费者在这场闹剧中展现的理性令人欣慰。社交平台上大量车主自发分享的吉利银河星耀8实测体验,形成了对不当言论最有力的反驳。这提醒所有企业:在信息对称的新消费时代,产品才是最好的代言人,用户才是最终的裁判者。任何试图通过贬低对手来抬高自己的做法,最终伤害的都是行业整体形象和消费者信任。

或许这次事件可以成为汽车行业竞争文化转型的契机。当企业高管们在键盘上敲出对竞品的攻击性评价前,应该先思考三个问题:这样的言论是否符合行业领军者的身份?是否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是否对得起消费者对民族汽车工业的期待?汽车强国的建设需要竞相创新的正能量,而非互相拆台的负能量。

放下成见,回归产品,才是对用户最大的尊重。当某天企业高管们能真诚地为竞争对手的突破性创新鼓掌时,中国汽车工业才真正走向成熟。在此之前,我们不妨把评判的权利完全交给市场——毕竟,消费者的钱包和口碑,永远是最公正的评分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