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接公路 武汉开出首张跨国联运单

7月16日下午4点,吴家山站汽笛响起。编号75179的班列载着食品包装罐驶向西北,这趟旅程将跨越两种运输方式——铁路抵达喀什后转公路运输,经吉尔吉斯斯坦直抵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湖北省首趟“中吉乌”铁公联运班列就此启程。

与传统跨境运输不同,集装箱全程不再折腾。货物在武汉完成单次海关申报,箱子既不更换也不开启。湖北铁路集团国际联运公司张鹏称之为“血管疏通术”:乌兹别克斯坦客户常临时下单,但货量总卡在包列标准线之下。现在通过海关总署快速通道,申报、承运、监管三大环节压缩成“一单到底”闭环。

距离数字很说明问题。据武汉铁路局资料,原塔什干线路全程3462公里铁路运输,耗时约15天。新路线压缩至2173公里,节省近三分之一路程。世纪之星物流公司彭玲算过账:运输周期降到10天左右,费用和保险成本直降30%。对出口企业而言,时间与金钱的双重减负。

中亚班列在武汉已运行十一年,网络覆盖13个中亚城市。今年四月图定线路获批后,每周固定班列成为常态。但真正突破在于运输结构的重组。铁路到公路的无缝切换,让武汉枢纽功能产生质变。不再受制于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的固定通道,货物随到随走成为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地理格局的微调。当喀什从终点站变为中转站,新疆口岸的集散价值被重新激活。而武汉企业获取的不仅是物流方案,更是一种贸易响应能力——面对中亚市场的临时订单,终于有了敏捷应对的底气。

铁轨接公路 武汉开出首张跨国联运单-有驾

班列背后藏着供应链话语权的博弈。传统全程铁路虽稳定,但灵活度始终是短板。铁公联运看似技术缝合,实则是贸易控制力的延伸。武汉局相关负责人的表态很实在:这不仅是新线路,更是湖北嵌入“一带一路”的新支点。当运输周期进入10天区间,生鲜农产品出口这类时效敏感贸易便有了想象空间。

中亚班列今年已开行26列2090标准箱,数字不算惊人。但首趟铁公联运班列的特殊性在于模式可复制性。据跨境物流行业观察,同样模式向中东欧延伸的技术障碍已然不大。武汉枢纽的这次探路,或许正改写内陆省份的出海逻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