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传闻,通用汽车计划在2027年前,把大约2000家中国大陆的原料和零配件供应商的供应链,转到中国之外去。他们说这是为了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避免特朗普时期的关税影响,还能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这次供应链转移到底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通用汽车面临的核心难题到底在哪里?实际上,供应链迁移的可行性还挺让人怀疑的。
环顾四周,东南亚、拉丁美洲这些地方,还有印度,要想打造一个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成本方面和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远比不上中国大陆那一套成熟的体系。换句话说,转到这些地方,通用汽车的生产成本势必会大幅飙升。
反观当下,虽然特朗普对汽车零件加征关税,中美之间的角力激烈,但中国大陆的零部件出口并没有受到啥根本性的影响,供应还是挺顺的。
其实,通用汽车遇到的最大难题,可不是所谓的供应链风险,而是它自身在发展中的各种困扰。
咱们先看一下财务情况:到2024年前,通用汽车的年利润大概在100亿美元左右,可到了2024年就剩下60亿美元,到了2025年,预估也就差不多80亿美元左右。
到2025年11月12日,通用汽车的市值大概在660亿美元左右,福特则是530亿美元,加起来也才1100亿美元。而作为同属美国本土的企业,特斯拉的市值竟然高达1.5万亿美元,差距说不小吧。
这其实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老牌美系车企未来发展不太看好,而对特斯拉代表的新力量显得特别偏爱。结合整个国际汽车产业的走向,通用汽车目前面临的真正难题主要集中在四个关键点上。
中国市场失守:
2025年前九个月,全球汽车销售大约有7000万辆,而中国贡献了大概2400万辆,占了整个市场的35%,差不多是三分之一的份额;相比之下,美国的销量只有1200万辆,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对全球汽车巨头来说,稳住中国市场绝对是攀登行业顶峰的关键所在,不然一旦丢了这个重要市场,核心的增长动力也就随之失去了。
不过,这些年来,通用汽车在咱们中国的市场份额一直在往下掉,曾经的领头羊慢慢边缘化了,这可真算是一场关系到全局的战略性危机呀。
电动化转型迟缓:
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成定局,就算是像丰田和本田这些一直比较慎重的日本品牌,也都在加快步伐,积极推进新能源车的布局。
不过,由于美国国内保守政策的影响,通用汽车和福特这些老牌美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动作比较缓慢,投入也不算多,依旧把重心放在燃油车市场。
它推出的电动车,不管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全球范围内,都缺少核心优势,跟不上行业变革的节奏,逐渐被特斯拉和中国的新能源厂商拉开了距离。
自动驾驶布局消极:
特斯拉市值这么高,核心到底不只是“造车”这点事儿。马斯克都说了,特斯拉真正的本事是在制造“机器人”,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啥的,才是未来最主要的增长动力。
眼下,自动驾驶变成了汽车行业里最激烈的比拼阵地,可通用汽车在这方面的动作聊胜于无啊。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市场,它们的自动驾驶技术跟真正的水平还差得远呢。
由于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这两条未来主线上的双双滞后,通用汽车的技术话语权也随之减弱了不少。
产品设计保守: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核心品牌包括高端的凯迪拉克、中端的别克,以及经济实惠的雪佛兰,可是这些车型多年来外观都没怎么变,新颖感不足,风格看起来挺土,像是“活在上个世纪”。
现如今的汽车市场,配备先进科技、时尚外观、符合新一代审美的车型才更受欢迎。通用汽车的设计观念明显跟不上潮流,和消费者的期待有差距,这也成了它抢占市场份额的又一大难题。
要说的就是,福特和通用这两家汽车巨头,遇到的麻烦挺像的。特朗普当时想靠关税政策来帮咱们本土厂商,但归根到底,行业里的竞争还得靠自己本事硬。
要是这些老牌汽车公司不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在市场布局、技术升级、产品创新方面不敢大胆变革,就算有关税的保护,也难保未来还能稳住市场的脚跟。
这次供应链的转移可能只是“避重就轻”的一个权宜之计,要是不能搞定根本的危机,通用汽车的下滑趋势恐怕很难扭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