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但是今年的清明节似乎有了更多的说法,按理说清明节作为祭祖的节日,不少人应该已经准备在放假时去祭拜祖先,可今年有一些老一辈人提到“清明节不应该祭祖”,原因就是今年有一个闰2月,按照祖先的说法,闰2月是不适合祭祖的,而且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闰2月这种情况上一次出现是在2004年,他每隔19年会出现一次有两个闰月,在中国农历祭法中也属于罕见情况,对于这种特殊情况,一些老一辈人似乎并不喜欢,按照他们的说法,闰二月并不是什么好时节,他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影响庄稼收成,而且还容易引祸患。
在老一辈人中,确实有闰月不宜上坟的说法。因为今年阳历4月5日的清明节刚好是农历的闰2月15,所以不少家庭已经做好了今年清明节不祭祖的打算。民间普遍认为闰二月属于一种不祥之兆,民间阳气不足容易惹上一些不好的东西,而上坟也是容易招惹邪崇之物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贸然上坟,有可能会带回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甚至可能影响全家人的身体健康。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却不信奉这种说法,难道仅仅是因为出现闰月就不能上坟吗?可这种情况每19年就会出现一次,难道每一次都不能祭拜祖先吗?对于年轻人存在的这些疑问,老年人普遍遵循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说法,一旦真的招来了邪崇之物,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收场了,但这该怎样让大家表达对逝者的祭奠之意呢?
老一辈人提到虽然月2月不宜上坟,但是清明节前三天后四天却可以祭拜祖先,未必都赶在清明节这一天,前3日与后4天加在一起,总计有8天时间,大家可以在这8天时间内,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去祭拜祖先,既可以避开那种传统的招惹祸患的说法,也能够表达对逝者的祭拜和怀念之一,这也是一个相对周全的解决办法。
如此算来,其实闰月清明节也是可以上坟祭拜祖先的,但另外还有几项讲究。
要注意时间
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去上坟,祭奠祖先最晚不要超过未时,这指的就是下午1:00~3:00,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会被理解为对祖先的不尊敬,毕竟古人一直追寻着传统日出日落的作息规则,未时距离太阳落山已经没有多久了,回家估计天已经黑了,而且在古代大家又没有各种照明设备,一旦在路上遇到野兽很可能面临着生命危险,因此古代时祭奠祖先通常要早点去。
上坟不要供奉桃梨
由于古代时期科学技术发展不够发达,社会中很多现象都无法通过科学来解释,大家就只能通过一些迷信的方法来安慰自己,比如古代时期大家认为苹果就有平安的寓意,橘子则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不管是送礼还是给逝者上贡通常都会出现这两种水果。
至于桃子则通过谐音有逃走之意,梨子则有分离之意,如果把这两样水果摆在一起就可能表达出“逃离”的意思,这也是对祖先的不敬。
曾孙辈不上坟
老人们常说上坟的后辈通常是在三代以内,也就是说悼念逝者的后背按照辈分不能超过三代,这也就意味着去世祖先的平辈、儿子一辈和孙子一辈是可以去祭奠的,但是曾孙子以及后续一辈就不用去祭奠了。
这种说法主要是基于古代真正的大家族不多,很多人祖先坟墓都没有统一的地方,伴随着后代不断繁衍,对于几百年前的祖先,大家可能早已经忘了埋葬的位置,上坟时也容易出现上错坟的问题,因此干脆不去祭拜,而且由于曾孙一辈的孩子年龄太小,坟地大多都在相对陡的山上,考虑到孩子们不太容易登高上山也就不让他们上坟了。
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上述说法都是充满了迷信的意思,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着传统的文化传承,祭奠文化也是古文化之一,有时候对这些传统文化习俗的遵守并不一定就是迷信,而是对古文化的尊敬与传承。
总而言之,祭奠祖先这一问题不管何时何地,最重要的就是“心诚”,这就胜过一切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