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照持有者学法减分频繁碰壁,真能提升安全意识吗

驾照到手,最怕啥?

吃罚单!

好不容易攒够的12分,稍不留神就清零了。

驾照持有者学法减分频繁碰壁,真能提升安全意识吗-有驾

这年头,学法减分,成了不少老铁们的“续命神药”。

可你有没有咂摸出点不对劲儿?

这学法减分,也开始“内卷”了!

一边是交管12123 APP上规规矩矩的理论功课,题库卷帙浩繁,让人抓瞎。

另一边,各种“学法减分答题外挂”粉墨登场,号称“一键出答案,全国制霸,光速秒答,A本B本C本,一天回血6分”。

这桥段,是不是有点眼熟?

感觉魂穿回了学生时代,考前抱佛脚,死记硬背,只求个及格万岁。

这事儿,细琢磨琢磨,挺拧巴的。

咱一方面,盼着通过学习交通律例,拔高驾驶安全系数,杜绝马路杀手。

可另一方面,又绞尽脑汁找偏方,靠“神器”蒙混过关。

这背后的门道是啥?

难道只是因为人懒癌晚期?

怕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先聊聊这“学法减分答题外挂”。

它的出现,挠到了部分人的痒处,这不容置喙。

毕竟,谁也不乐意耗费大把光阴,啃那些佶屈聱牙的题目。

尤其是那些常年跑长途的卡友们,时间就是硬通货,能省则省。

驾照持有者学法减分频繁碰壁,真能提升安全意识吗-有驾

可它带来的槽点也很明显:靠抄袭作弊通关,真能让安全意识up up?

恐怕悬乎。

兴许有人会嘟囔,这些题目太刁钻,太抠细节,压根没必要死记硬背。

比方说,“驾驶机动车在距离加油站30米以内的路段,不得停车”这种题目,确实有点吹毛求疵。

但换个思路,这些条例看似鸡毛蒜皮,实则都是为了给交通安全上保险。

加油站那是火药桶,稍有不慎就boom一声。

所以,争论的焦点不在于题目难易,而在于我们对交通规则的敬畏之心。

如果仅仅把学法减分当成走过场,当成捞回驾照分数的工具,那么哪怕题目再白给,咱们也难保安全意识真正觉醒。

再扒一扒“学法减分”这事儿本身。

它的初衷是好的,通过回炉重造来弥补违章扣分,鼓励驾驶员主动学习交通法规。

可实操过程中,却冒出了一些幺蛾子。

譬如,学习时长感人,味同嚼蜡,题目过于纸上谈兵,与实际驾驶场景脱节等等。

这些问题,都挫伤了驾驶员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各地的“学法减分”政策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地方可以线上云学习,有的地方必须线下蹲点培训。

有的地方一次能减6分,有的地方只能减3分。

这种差异化,也让一些驾驶员一头雾水,感觉像开盲盒。

驾照持有者学法减分频繁碰壁,真能提升安全意识吗-有驾

所以,要让“学法减分”真正发挥它的价值,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一方面,要改良学习和形式,让它更接地气,更引人入胜。

另一方面,要一碗水端平,避免地域歧视。

更重要的是,要提升驾驶员的法律素养和安全意识,让他们从骨子里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每年因交通事故陨命的人数依旧高企。

与大众的刻板印象不同,真相是,很多交通事故并非因为驾驶员压根不懂交规,而是因为他们心存侥幸,置若罔闻。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锅甩给驾驶员素质低下时,是否忽略了其他隐匿的推手?

比如,交通管理是否给力?

道路设计是否科学?

车辆安全性能是否靠谱?

归根结底,“学法减分”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它不可能包治百病。

要想真正减少交通事故,需要全社会撸起袖子加油干,从立法、执法、教育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一个更安全、更有序的交通生态。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为啥学法减分会“卷”起来?

或许,这恰恰是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急于求成,追求速成,缺乏耐心。

但交通安全,容不得半点掉以轻心。

唯有真正把安全意识奉为圭臬,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而这,绝不是靠“神器”就能一劳永逸的。

就像开篇说的,违章扣分让人如坐针毡。

但比起扣分,更应该寝食难安的是安全意识的匮乏。

要知道,那几分,真比不上生命的重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