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了,不管是人还是车,出行也要上各种防护了。
有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 6–8 月最为密集;一旦底盘冒烟,火焰平均 1 分钟左右便可蔓延至驾驶室。消防部门的全年警情也呈现“夏秋高峰”,5–10 月出警次数超过全年一半。
热和火灾,好像有点线性关系。除了火灾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蝴蝶效应。
夏日开车,需要啊注意点啥?一起聊聊。
预计阅读时间:4–5 分钟
一、车辆硬件篇:防“热”四部曲
轮胎与胎压核心风险:热胀冷缩导致爆胎。自检要点:冷车胎压不要太高 。出行建议:选用耐高温等级 T/W/Y 轮胎;地表温度过高时避免长时间高速巡航。
冷却系统核心风险:水温过高拉缸熄火。自检要点:·查看防冻液液位与颜色、确认散热风扇运转声平稳;·使用与原车匹配的长效防冻液,每两年或 4 万公里更换一次。
空调系统核心风险:制冷衰减、风道滋生细菌。自检要点:每年 6 月做一次蒸发箱深度清洗,空调滤芯最好 1 万公里或半年一换。
电瓶与线路核心风险:高温加速老化,鼓包短路引发自燃。自检要点:·观察外壳是否膨胀渗液,检查线束是否有老化裂纹。·铅酸电瓶使用满三年主动更换;加装耐热线束套管。
二 新能源专栏|高压电池与电驱
电池热失控:
·先兆信号:底盘出现刺鼻甜味、白色烟雾或 BMS(大屏 / APP)弹出“电池高温”“电压异常”提示。·处置口诀:靠边—下车—断电—远离。把车停在安全地带,迅速下车并远离 15 米。
预防:①保持 SOC(荷电量)30–80%,既防热失控也给动能回收留“缓冲位”;
② 每两万公里做一次“三电”冷却液及风扇系统体检。
电驱系统过热:
·症状:动力忽然“软脚”、仪表出现“电机温度过高”并限制输出。对策:·在长上坡或满载空调时,尝试开启 ECO 模式,减小电流峰值;·定期检查电驱冷却回路是否有渗漏或气泡。
充电桩过热:
·家用桩优先选择带温升保护和功率自动降额功能的型号,能在高温时自动减流,延长电池寿命。·OTA 升级后记得检查充电上限是否被车机“默认为 100%”,手动改回 80% 更安心。
三、车内环境篇:安全守则 3 + 1
① 高温密闭暴晒 30 分钟,普通车厢温度可飙到 60 ℃,真皮座椅表面甚至冲上 70 ℃。请勿将打火机、移动电源、喷雾罐或罐装饮料遗留车内。
② 儿童与宠物哪怕“就几分钟”,也坚决不要把孩子或宠物锁在车里。这不仅关系生命安全,严重时还可能触及刑法过失致人伤亡。
③ 车载香氛酒精基香氛在高温下挥发更快,长期吸入易刺激呼吸道。选择低酒精含量或水性香氛并减少使用量。
+1 随车救援包尾箱常备便携灭火器、反光背心、瓶装水和一次性雨衣,关键时刻能救命也能救场。
四、行车习惯篇
避免长时间“憋速”行驶;保持适度车速,利用气流帮动力系统散热。
长下坡请挂低挡或 B 挡,配合间歇点刹,防止刹车片热衰减。
午后 14–16 点是温度峰值、紫外线峰值与饭后嗜睡叠加的事故高发窗,行车务必保持警觉。
好了,聊到这
人在夏季喜欢吹空调、喝冰水,车也一样渴望“纳凉”和“喘息”。给爱车降温,其实是在给家人多添一份稳稳的安全感。
愿你和爱车在这个夏天——行驶时风够凉,停车时心不慌,旅途尽是好风光。
老司机们还有啥高温出行小妙招,亮出来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