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汽车构造之宋L DM-i防撞系统
在汽车安全领域,防撞梁的设计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宋L DM-i的防撞系统,看看它如何保护乘客的安全。
前部防护结构
揭开前保险杠的面纱,我们发现宋L DM-i配备了一根双层辊压钢板前防撞梁。这根防撞梁拥有1.26毫米的厚度,覆盖车头部分的比例高达78.14%。
与其他车型相比,如宋PLUS DM-i、宋L EV以及秦L DM-i,宋L DM-i的防撞梁设计介于宋L EV和宋PLUS DM-i之间,与秦L DM-i有诸多相似之处。
进一步观察,宋L DM-i和秦L DM-i都采用了双层辊压钢板工艺,而宋L EV则选择了截面为“目”字形的铝合金材质。宋PLUS DM-i则使用了较为普通的单层冲压钢板。
在防撞梁两端后侧,宋L DM-i巧妙地安装了碰撞诱导块,这些部件带有溃缩打孔和褶皱设计。在车辆遭受小面积偏置碰撞时,这些诱导块能与纵梁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引导车辆发生偏转,从而更有效地保护车内乘员。
值得一提的是,宋L DM-i的前防撞梁与保险杠之间并未设置缓冲保护泡沫。不过,杠皮上配备了毫米波雷达,用于增强车辆的感知能力。
此外,车辆还配备了一根副防撞梁,这与宋L EV和秦L DM-i的设计如出一辙,而宋PLUS DM-i则缺少了这一配置。
副防撞梁的后方还配备了吸能盒,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与宋PLUS DM-i相似,宋L DM-i并未配备主动式进气格栅,而这是宋L EV和秦L DM-i的一大特色。
Shotgun结构从A柱向前延伸,与纵梁紧密相连,形成了环抱式结构。这种设计提供了更出色的支撑和缓冲效果,与宋L EV、宋PLUS DM-i以及秦L DM-i保持一致。
虽然吸能盒由普通的方形钢板焊接而成,但其独特的外倾设计形成了一个“喇叭口”形状,这与秦L DM-i的设计不谋而合。这种创新设计旨在提高车辆在25%偏置碰撞测试中的表现。
后部防护结构
转向车辆的后部,我们发现宋L DM-i的后防撞梁采用单层冲压钢板制成,厚度略超过1毫米。
与其他三款车型相比,宋L DM-i的后防撞梁在设计上基本保持一致。
后吸能盒虽然尺寸小巧,但同样配备了溃缩褶皱和打孔设计,以在碰撞中吸收更多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这四款车的后尾门均凸出于后防撞梁,因此在发生追尾事故时,后尾门更容易受损。
综合评述
总体来看,宋L DM-i的防撞梁设计在某些方面与秦L DM-i更为接近。
相比宋PLUS DM-i,宋L DM-i在防撞梁的配置上展现出了更高的水准。然而,与宋L EV相比,两者在防撞梁的结构和用料上则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那么,宋L DM-i在底盘设计方面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它究竟是宋L EV的混动版,还是秦L DM-i的SUV版?让我们拭目以待,关注后续的拆车内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