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盈利李斌亏,新势力掌门人为何比谁更抠门?

最近这阵子,咱们中国的汽车圈里出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理想汽车的老板李想,还有蔚来汽车的老板李斌,这两位都是身家百亿级别的大人物,却不约而同地在公开场合聊起了自己有多“抠门”。

这事儿就让很多人纳闷了,一个公司已经大把大把地赚钱,另一个还在为扭亏为盈努力,怎么两位大佬都开始比着省钱了呢?

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个人习惯,而是关系到两家公司未来怎么走,甚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大问题。

李想盈利李斌亏,新势力掌门人为何比谁更抠门?-有驾

咱们先来说说李想和他的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现在可以说是新势力里头的“优等生”,去年一年就挣了一百多亿,是头一个实现大规模盈利的。

按理说,公司有钱了,老板可以稍微阔绰一点吧?

可李想偏不。

前段时间,理想汽车要开个新车发布会,李想直接在网上发愁,说不知道该选个什么场地。

最后他一拍板,决定就在自己公司总部的草坪上办了。

他自己还挺得意地解释,说在自己“家”里开发布会,感觉亲切,当然,最关键的是“省钱还效率高”。

这话一说,网上立马就给他贴上了“抠厂厂长”的标签。

很多人可能觉得,一场发布会能花多少钱?

李想盈利李斌亏,新势力掌门人为何比谁更抠门?-有驾

值得这么抠吗?

有懂行的汽车销售经理给算了笔账,这笔钱还真不少。

要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租个像样的会展中心或者体育馆,一天就得几十万。

可一场发布会从场地搭建、设备调试、彩排到正式活动,没个三五天根本下不来。

这光是场地费,再加上舞台灯光音响、请媒体朋友的机票酒店、现场工作人员的费用等等,一场下来,花个五百万到一千万都是正常水平。

当然,这点钱对于一年营销预算上百亿的理想汽车来说,确实不算什么。

但李想的“抠”,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一种经营策略。

你想想,现在别的车企开发布会,都讲究排场,恨不得把场面搞得越大越好。

小米汽车发布会,雷军租了个大场馆,讲了足足三个小时,又是讲故事又是煽情,吸引了几千万人在线观看,把品牌形象一下子就拔高了。

李想盈利李斌亏,新势力掌门人为何比谁更抠门?-有驾

而理想反其道而行之,就在自家草坪上,一个小时速战速决,把产品的优点和价格讲清楚就完事。

这种强烈的反差,反而让大家觉得理想汽车特别实在,不玩虚的。

它等于在告诉消费者:我们把办发布会省下来的钱,都用在车子本身了,让你们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

这种接地气的做法,不仅省下了真金白银,还赢得了一个“务实”的好名声,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这种做法的背后,其实是李想一贯的行事风格。

他学历不高,算是草根创业,早年做汽车之家的时候就吃过没钱的苦,所以养成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习惯,每一分钱都要算计着花。

这种习惯,现在已经成了理想汽车的企业文化。

说完了李想,咱们再来看看蔚来的李斌,他的故事就更有戏剧性了。

要是放在几年前,谁要是说李斌“抠门”,那绝对是个笑话。

李想盈利李斌亏,新势力掌门人为何比谁更抠门?-有驾

那时候的蔚来,花钱可是相当“豪横”。

就说2017年蔚来第一款车ES8的发布会,那场面,简直是演唱会级别。

直接包下北京五棵松体育馆,花了八千多万。

光是请国外当红乐队来唱几首歌,就掏了将近一千万。

为了让用户体验好,蔚来还包了飞机、高铁,把全国各地的五千名准车主接到北京,安排住五星级酒店。

这场发布会,一下子就把蔚来“用户至上”、“高端服务”的形象给立住了。

后来,蔚来在各大城市最贵的地段开用户中心“牛屋”,更是把这种高端形象推向了极致。

可就是这样一位曾经“挥金如土”的老板,现在也开始高喊“节俭”了。

李斌在直播里说,外界都误会蔚来乱花钱,其实他自己的办公室只有十几平米,还是跟另一个创始人秦力洪挤在一起。

李想盈利李斌亏,新势力掌门人为何比谁更抠门?-有驾

他还说,公司规定所有人出差都一样,从他这个CEO到公司的保洁阿姨,都只给报销经济舱的机票。

你要是想坐得舒服点,可以,自己掏钱升级。

甚至还有网友拍到他在机场吃快餐。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就写在蔚来的财务报表上。

到目前为止,蔚来汽车累计亏损已经接近一千三百亿了。

这么巨大的亏损,让公司和投资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所以,李斌现在必须带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他公开说自己节俭,不是在作秀,而是在向整个公司、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蔚来以前那种烧钱换市场的日子结束了,现在每一分钱都要花得有价值,要奔着盈利去。

李想盈利李斌亏,新势力掌门人为何比谁更抠门?-有驾

所以,当有人再提起蔚来“一把椅子六万块”的传闻时,公司高管会立刻出来澄清,说那是谣言,远没有那么贵。

这背后,是蔚来从上到下对于成本控制的焦虑和决心。

李想和李斌,一个是一贯节俭,一个是形势所迫开始节俭,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两个人不同的出身和成长经历。

李想是白手起家,对成本和效率有着天生的敏感。

而李斌是名校毕业,创业初期就获得了顶级资本的青睐,他更像一个理想主义者,愿意为了长远的目标进行大规模的投入,比如建立庞大的换电站网络。

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在不同的市场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效果。

如今,两位老板都开始“比抠”,这恰恰说明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早些年,大家都在烧钱抢地盘,比谁的故事讲得好,谁的声量大。

而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讲故事已经行不通了,最终还是要比谁的产品好,谁的效率高,谁能先生存下来并且活得好。

当企业创始人都开始亲自下场抓成本、抠细节的时候,说明这家企业正在变得更加成熟和务实。

这种风气,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它意味着车企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和产品打磨上,而不是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噱头。

最终,这股“抠门”风,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消费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