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们通常用年代来定义不同世代的人群,比如,我们称呼80年代出生的人统称为为80后,还有90后、00后……,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区分,我们很容易就能了解,但你知道吗,这种对于不同世代的区分叫法,欧美国家也有,但他们不是用年代来区分,更多是通过不同经济和社会文化阶段,给欧美每个世代的人群生存和价值特征来区分定义,把不同世代的人按X、Y、Z划分,这就有了所谓的X世代、Y世代和Z世代。
特别是美国,这种世代的划分尤为明显,回溯美国的发展历程,由于战后经济周期较为明显,“世代”之间的差异化较大,每一世代的人群特征也颇为明晰。战后的美国大体可划分为四个世代:
(1)婴儿潮一代(1945-1965年出生)
这是举世闻名的一代人。二战结束后,许多参军的美国青年荣归故里并组建家庭,随即掀起了一波生育高峰期,“BabyBoomers”便由此而来。作为美国经济快速走向繁荣并成为世界霸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婴儿潮一代中的很多人都积累了可观的财富,他们强大的购买力还引发了1969年美国的第一次房地产繁荣。
有分析指出,自出生以来,这一代人就是父母宠爱的甜心。长大后,他们顺利上大学,轻松找到工作,拥有自己的房子、汽车和股票,到世界各处游历;混得不错的人,更成为美国一代中坚力量。他们大都乐观、自信、独立自主、及时行乐、挥金如土;这群人的庞大队伍成为了美国最有钱的一代。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是“钱越来越少,人越来越老”。更有一些人开始慢慢丧失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于崇尚自由、独立的他们也变成另外一种尴尬。
(2)X世代(1965-1980年出生)
“X一代”由美国的《时代》杂志创造出来的。1990年7月16日号的封面文章,把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的年轻人,称作“X一代”。经过加拿大作家道格拉斯·库普朗1991年出版的名为《X一代》一书的推广,更加流行。
按照《时代》杂志的概括:这些当时才二十来岁的“X一代”感到被抛弃了。他们充满怨言并且害怕承担责任。“X一代”是由一天到晚“挂着钥匙的孩子”成长起来,电视成了父母的替代品,甚至,“X一代”被周围的社会问题彻底搞垮了——《时代》杂志把当时的社会现状描述为“种族冲突,无家可归,艾滋病,破碎的家庭与联邦赤字。”
按照《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说法,“X一代”是“被遗忘的孩子”,《商业周刊》把“X一代”称为“没有指望的一代”。但当年的“X一代”自己却声称:“我们是坚持某些主张的。我们目中无人!非常独立!”。
他们有的童年赶上了美国继二战之后的又一个混乱时期。反对越战、性解放、女权运动、颓废派……各种异类思潮迭起。陷于糊涂境地的年轻父母们,对如何引导幼年子女感到迷茫,因此这期间生长的孩子的个性塑造似乎也有些混淆。
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衰退中长大,又经历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就在他们成家立业之际,又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X一代”上有老下有小,在就业市场“腹背受敌”,优势全无。家庭压力、升迁无望、遭人忽视等等,在美国,步入中年的“X一代”前有“婴儿潮”挡道,后有“Y一代”强势冲击,“X一代”在生活和工作中被夹在中间,处境尴尬,不少“X一代”因此满腹牢骚,焦躁不安。
换言之,X世代是未知、迷茫的一代人,他们所处的环境特征大体表现为:与父辈的沟通困境、涨得比工资更快的房价、被消费和购物吞噬的生活、无孔不入的明星娱乐八卦、无法信任的媒体,还有大量不可描述、使人愤怒而无力的社会事件。但他们身体素质良好,平均教育水平比任何前辈都高。由于每个家庭中的子女数较少,一些人从小养成专横独霸性格,这使他们集争强好胜的竞争能力与好高骛远的狂妄性格为一身。
“X一代”曾认为“婴儿潮”的一代自私、浅薄和物质主义,不过,按照最新的一项调查,“X一代”平均每人比“婴儿潮”的一代要多花18%的钱在奢侈品上。“X一代”的信用卡已经像磨盘一样把他们压垮。消费是这一代的通货”。
(3)Y世代/千禧一代(1980-1995年出生)
国际上有一个专门的代际术语“千禧一代”,英文是Millennials,同义词Y一代,是指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即2000年)以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这代人的成长时期几乎同时和互联网/计算机科学的形成与高速发展时期相吻合。该术语在中国的媒体和社会学上也常被普遍运用。
他们会坚持不懈从头到尾完成一件事情,他们会对某件事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承诺。他们比较清楚自己的生活重点,他们会公开喊出“我付出,我收获”的口号,像中午时分才听着iPod、踏着人字拖鞋来上班,却有着周五之前就成为公司CEO的远大志向。他们会直接告诉老板工作时间表一定要提前确定,不能随意加班,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他自己的生活。
不安分和高消费是这一代的特点,但他们并非纯物质主义者,调查显示他们的价值观中,友情和家庭排在第一位,并不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十分宝贵,也不会努力追求这一点。
Y世代最大的特征在于经历了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由此形成了与X世代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基于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变革与对高科技的掌握,Y世代大多自信、乐观、执着、坦率、有主见、见识广。
(4)Z世代(1995-2010年出生)
Z世代,特指1995年至2010年之间出生的人群,你也可以称呼他们为“后浪”。像曾经流行于美国的“千禧世代”,以及流行于日本的“宽松世代”那样,人们渴望用一个简单的词,去概括当代新青年的群体特点。
Z世代是数字技术的原住民,互联网和数码产品是他们与生俱来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Z世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性格也更加自我独立,更加关注人生的体验感,同时也更加懂得去挖掘最好的价值和服务。
Z世代既注重品质,又注重颜值。这届年轻人的左右脑如同船舶设计的双舱一样,感性和理性并存。他们会为自己的热爱倾注感情,表达、追逐自己所爱,但同时也拥有一颗理智之心,不容易为各种纷乱的信息所动摇,显得深思熟虑而有主见。这一点在他们的消费习惯上也有所表现:消费时,他们注重品质,也会受外在影响,看重颜值。库润数据发布的《Z世代消费观》报告显示,Z世代人群在购物时,主要受产品外观、口碑、品牌、时尚潮流、流行趋势、心情和性价比等因素影响。你能看到豆瓣省钱小组里有关产品的理性测评报告,又能看到他们对一件产品的“美貌”津津乐道。
在我国,Z世代按时间角度可定义为95后和00后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Z世代规模将近2亿,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超过1/8。与美国类似,我国的Z世代同样是赶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时期,物质生活富足,又同样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而不同于美国的是,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的Z世代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长辈关注程度更高,儿时的孤独使他们更渴望依托网络渠道寻求认同。
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Z世代大都踌躇满志、注重体验、个性鲜明、自尊心强烈,愿意追求尝试各种新生事物,并且正逐步成长为未来中国新经济、新消费、新文化的主导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