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用久了为什么会损耗?

锂电池用久了为什么会损耗?-有驾
【工作原理】首先,直观、简单地介绍一下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上图所示,有两个容器,分别叫正极与负极(上图的长方形框框,负为N,negative;正为P,positive);有一种液体,叫做锂离子(Li+)。充电就是把锂离子从负极倒入正极,放电就是把锂离子从正极倒入负极。正负极容器的大小是精心设计的——这很好理解,如果正极容器大小为100L,而负极为1L,那这个电池的容量充其量也就是1L——精心设计也就意味着,如果正极或负极的容器大小发生变化,就会破坏这个“精心设计”,从而也会影响电池容量。【衰减机理】明白了工作原理,那么衰减机理也很容易理解。无非就3样东西搞来搞去,就这么几种变化:1.LLI,lossoflithiuminventory,锂离子损失。图中,Ia是锂离子在负极损失,Ib是锂离子在正极损失。2.LAM,lossofactivematerial,正极或负极活性材料损失。上文中粗略地说锂离子是存在正负极中的,精确一些,实际上是存在正负极的活性材料(activematerial)中的。活性材料损失,就可以理解为容器损失。图中,IIa是负极活性材料损失,IIb是正极活性材料损失。3.LLI与LAM同时发生。这种情况,本质上是活性材料损失,不幸的是,所损失的活性材料中恰好还存储着锂离子……如IIIa与b所示。4.自放电:负极锂离子通过微弱的自放电电流,不经意间跑到了正极——这种是可逆的容量损失可逆活性锂损失(RLLI,reversibleLLI),而非不可逆容量损失可逆活性锂损失(IRLLI,irreversibleLLI)。题主所指的损耗可能只是指RLLI,因此IRLLI不作详细讨论。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逃不出以上这几种情况,通常是某种情况之一或是几种情况的组合[1]。【最常见的衰减机理】锂离子电池最常见的衰减机理包括SEI(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生长与锂析出(Lithiumplating)两种,都是发生在负极,都是LLI。即,都为图中的Ia情景。通常,将正常的充电与放电,称为“主反应”。而不期望的电化学反应,称为“副反应”(sidereaction)。1.SEI生长的副反应可写作:S+2Li++2e−→P。其中,S是solvent,是电解液。P是product,就是反应产物。2.锂析出的副反应可写作:Li++e−→Li(s)。这些都是经典的电化学反应,但副反应在哪个界面上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得快,什么时候慢,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2]。本答案仅作为深入学习的宏观把握开端,可以确定的是从这个角度去研究锂离子电池衰减领域,会少走很多弯路。【参考文献】文献[1]:DubarryM,TruchotC,LiawBY.Synthesizebatterydegradationmodesviaadiagnosticandprognosticmodel[J].JournalofPowerSources,2012,219(0):204-216.文献[2]:TangM,LuS,NewmanJ.ExperimentalandTheoreticalInvestigationof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FormationMechanismsonGlassyCarbon[J].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2012,159(11):A1775-A1785.
【工作原理】
首先,直观、简单地介绍一下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上图所示,有两个容器,分别叫正极与负极(上图的长方形框框,负为N,negative;正为P,positive);有一种液体,叫做锂离子(Li+)。充电就是把锂离子从负极倒入正极,放电就是把锂离子从正极倒入负极。
正负极容器的大小是精心设计的——这很好理解,如果正极容器大小为100L,而负极为1L,那这个电池的容量充其量也就是1L——精心设计也就意味着,如果正极或负极的容器大小发生变化,就会破坏这个“精心设计”,从而也会影响电池容量。
【衰减机理】
明白了工作原理,那么衰减机理也很容易理解。无非就3样东西搞来搞去,就这么几种变化:
1.LLI,lossoflithiuminventory,锂离子损失。图中,Ia是锂离子在负极损失,Ib是锂离子在正极损失。
2.LAM,lossofactivematerial,正极或负极活性材料损失。上文中粗略地说锂离子是存在正负极中的,精确一些,实际上是存在正负极的活性材料(activematerial)中的。活性材料损失,就可以理解为容器损失。图中,IIa是负极活性材料损失,IIb是正极活性材料损失。
3.LLI与LAM同时发生。这种情况,本质上是活性材料损失,不幸的是,所损失的活性材料中恰好还存储着锂离子……如IIIa与b所示。
4.自放电:负极锂离子通过微弱的自放电电流,不经意间跑到了正极——这种是可逆的容量损失可逆活性锂损失(RLLI,reversibleLLI),而非不可逆容量损失可逆活性锂损失(IRLLI,irreversibleLLI)。题主所指的损耗可能只是指RLLI,因此IRLLI不作详细讨论。
锂离子电池的容量衰减逃不出以上这几种情况,通常是某种情况之一或是几种情况的组合[1]。
【最常见的衰减机理】
锂离子电池最常见的衰减机理包括SEI(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生长与锂析出(Lithiumplating)两种,都是发生在负极,都是LLI。即,都为图中的Ia情景。
通常,将正常的充电与放电,称为“主反应”。而不期望的电化学反应,称为“副反应”(sidereaction)。
1.SEI生长的副反应可写作:S+2Li++2e−→P。其中,S是solvent,是电解液。P是product,就是反应产物。
2.锂析出的副反应可写作:Li++e−→Li(s)。
这些都是经典的电化学反应,但副反应在哪个界面上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得快,什么时候慢,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2]。
本答案仅作为深入学习的宏观把握开端,可以确定的是从这个角度去研究锂离子电池衰减领域,会少走很多弯路。
【参考文献】
文献[1]:DubarryM,TruchotC,LiawBY.Synthesizebatterydegradationmodesviaadiagnosticandprognosticmodel[J].JournalofPowerSources,2012,219(0):204-216.
文献[2]:TangM,LuS,NewmanJ.ExperimentalandTheoreticalInvestigationofSolid-Electrolyte-InterphaseFormationMechanismsonGlassyCarbon[J].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2012,159(11):A1775-A1785.
若计划阅读更多文献,建议先把Newman的读完。他的论文没有水文,文章深入浅出,很少有废话。最可贵的是,过去30年来,锂离子电池衰减领域的研究有过多次十字路口的争论,而他总是能站在正确的方向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