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位意大利的老爷爷曾说,“研究空气动力学的,都是那帮造不出好引擎的人”。我认为老爷爷的话糙但理不糙,即使在进入了21世纪之后,一台“性能优异”的引擎仍然是赛车获得成功的关键。甚至过去几年出现过不少“靠动力优势掩盖气动设计不足”的例子,“力大砖飞”这个军迷圈的梗,对于F1同样适用。
在开始正文之前,我想先探讨两个问题。
在我看来,“好引擎”的标准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在F1的自然吸气V10时代,马力大的就是“好引擎”。彼时,规则没有对燃油流量和燃油总量做限制,那么谁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次燃烧,理论上就能获得更大的性能优势。于是,更高的引擎转速成了所有引擎制造商追逐的目标。
梅奔的引擎研发大佬AndyCowell刚入行的时候,是负责研发引擎的凸轮轴与气门弹簧等部件。他见证了V10引擎的极限转速从最初的16000rpm,一步一步提升,并最终突破了20000rpm。谁能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获得更高的引擎极限转速,那谁就能在引擎动力这方面取得优势。
F1的自然吸气V8时代是一个非常“奇葩”的阶段。一方面,引擎的极限转速早已被规则限制,那个通过“暴力(brute-force)”获取马力的时代已经过去;另一方面,比赛中的加油被禁止(但规则对燃油流量没有限制),KERS这个新潮玩意儿的加入,似乎“高效省油”是个充满前景的研发方向。直到2010赛季,气吹扩散器(BlownDiffuser)的出现,使得引擎不再是单纯的“动力单元”,引擎需要同时兼顾“吹风机”的重要功能。引擎输出模式(EngineMapping)取代引擎极限转速,成为引擎最重要的优化方向。雷诺和梅奔先后搞出了,”不踩油门但是会喷油“的热吹(HotBlow),和”不踩油门但是会打开气门鼓风“的冷吹(ColdBlow)。FIA很快取缔了冷吹和热吹,于是引擎制造商们开始对引擎的扭矩曲线(TorqueCurve)动手。
从2010赛季到2013赛季结束的这段时间内,”好引擎“不是动力最强的那个,也不是最省油的那个,而是输出模式与扭矩曲线最匹配气吹扩散器/柯安达效应气吹扩散器的那个(雷诺)。
按照当时的迈凯伦技术总监PaddyLowe的说法,利用气吹扩散器的赛车可以让车手在一整圈内都踩着全油门完成,因为引擎模式让即使全油门也不总是全扭矩输出。
我曾在另一个答案中提到过歪头的”循迹油门技术“,即踩着油门入弯,用油门控制车尾的下压力。歪头利用的就是F1V8引擎那”中低转速无/低扭矩“的特性,并玩出了极致。再多说一句,歪头最近几年老是在出弯的时候转圈圈,应该是他的老习惯与混动引擎”中低转高扭矩“的输出特性不合拍导致的。
如上文所描述的”长歪了”的V8引擎,并不是规则制定者所乐见的结果。于是,F1进入V6混动时代之初的2014赛季,FIA就统一了排气管的位置与规格,彻底断了车队们拿尾气整活儿的念头。从此,内燃机只具有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量的单一用途,并不再具有如“吹风机”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混动PU的规则几乎是完全围绕着”能量(Energy)“这个核心概念而制定的,比如:
从引擎发动的那刻起,直到方格旗在终点线挥舞,F1赛车所做的一切都源自于那(不超过)110kg燃料的化学能:
简而言之,在总能量有限的情况下,谁家的PU可以帮助赛车获得更多“可支配”的能量,它就是最好的混动PU。
ERS的能量流动
有一说一,能量回收系统(ERS)在赛车界不能算是特别稀罕的玩意儿,类似的MGU系统在如勒芒LMP1/LMH上也存在了多年,应用的历史不比F1混动PU的时间要短。F1混动PU能发展成现在这样,首先还是要从规则中找原因。下图是上文中使用过的“PowerUnitEnergyFlow”图的一部分,我用蓝色笔画把混动PU规则中的重点标出来了。
所有与MGU-H相连的能量交换都不受限制!
可以看出,整个ERS系统中,甚至对于整个PU来说,潜力最大的就是MGU-H(排气能量回收系统)。规则对于MGU-H在比赛中的使用,做了如下规定:
反观同属ERS系统的MGU-K(动能回收装置),规则对于能量的回收与使用都有非常严苛的限制,具体如下:
我们以本田的RA621H混动PU为例,其在比赛模式设定下(BalancedSOC),混动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可以被分为一下的六个阶段:
所谓的“额外回能”,就是当赛车处于上图中的A或B状态时:
如下图所示,ExtraHarvest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则中“MGU-H与电池和MGU-K之间能量传输不受限制“,绕开MGU-K每圈只能回收不超过2兆焦能量”的限制。
额外出力也是利用规则中“MGU-H与电池和MGU-K之间能量传输不受限制”,绕开MGU-K每圈只能使用不超过4兆焦的电池能量”的限制。能量从电池流向MGU-H并被转化成Inertia;MGU-H再“回收”这部分能量,然后为MGU-K出力供能。
下图是EXH与EXD工作的现实例子,
MGU-H出力模式“E-Boost”
在保证了MGU-K有足够能量的基础上,MGU-H回收的超出部分的能量就可以被用作MGU-H出力(本田称之为“e-Boost“)。该模式下,废弃阀门打开,内燃机的排气背压降低,输出提升;MGU-H由电池供电,负责转动进气涡轮,维持进气增压值。
下面的视频中,赛恩斯在出弯后短暂地摁住了“超车”按钮。梅奔的OT模式也就是本田的E-Boost。方向盘显示器右端是显示电池电量的柱状图,可以看到电池电量在OT模式被激活的几秒内下降了超过25%。
F1赛车在正赛中的多数时间内,都需要维持一种能量平衡状态。此状态下,ES(电池)内的StateofCharge(SOC电池电量)在每一圈结束后基本上与开始单圈时的SOC接近。如下图所示,
我将F1混动时代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014赛季初到2019赛季末,第二阶段则是从2020赛季初至今年三月引擎研发被冻结。
在混动时代的第一个阶段,提升内燃机的热效率是提升动力单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换句话说,谁家的引擎消耗同等质量的燃油能获得更高的输出功率(曲轴),谁就有最强的PU(梅奔)。
我如此划分阶段,是因为在2020赛季之前,燃烧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性能上的提升,还未受到边际效应的影响。下图是本田回归F1之后,燃烧技术的应用与对应的内燃机功率提升;图中的一些技术,如副室燃烧(Pre-ChamberIgnition),有的制造商先用上了,于是便获得了性能优势;大约到2020年左右,所有的引擎制造商已经对于研发混动PU有了深刻的理解,该用上的前沿燃烧技术,在自家的和对手的PU上都能找到。
时间来到2020年,摆在工程师面前的是两个非常棘手的矛盾。首先,如果打算继续提升内燃机的热效率,就需要想尽办法让更多的空气参与燃烧,也就是提高进气增压值。但是,提升进气增压值会导致排气背压(ExhaustBackPressure)增大,更大的排气背压会干扰高速燃烧(RapidCombustion),而不稳定的燃烧反而会降低内燃机热效率。这就是进气增压值与燃烧稳定性的矛盾。
另外,就是内燃机热效率与MGU-H回能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由MGU-H的工作原理决定的:假设,一个热效率为60%的内燃机燃烧了热值为100MJ的燃料,那么MGU-H回收的是40MJ能量中的一部分;在MGU-H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将内燃机的热效率提升至70%,则MGU-H只能从30MJ中回收一部分能量,回能下降。
于是,工程师有两个研发方向可以选择,
A.追逐极致的内燃机热效率,即曲轴的输出,代价则是牺牲MGU-H回能。
B.优先平衡MGU-H回能与内燃机热效率之间的矛盾,通过放弃小部分的内燃机性能提升,以保证理想的MGU-H的回能。
选择了研发方向A的梅奔的工程师,为M12EPerformance混动PU设计了新的进气增压系统,其通过降低内燃机进气温度,提升了进入燃烧室的空气密度,并成就了可观的内燃机性能提升。2021赛季的收官阶段,梅奔甚至可以通过献祭内燃机缸体寿命的方式,让PU的性能起飞。
本田的工程师选择了研发方向B。本田引擎R&D总监浅木泰昭在RA621H引擎发布时说:
那么,以上的两种研发方向,或者说,梅奔M12EPerformance与本田RA621H两者究竟孰优孰劣了呢?
Itdepends.
不好说,这要看具体情况。
假设ERS的能量充足的情况下,梅奔PU在出弯后几秒内的”加速关键阶段(CriticalPhase)“拥有比本田RA621H更强势的表现。这是一种单纯的输出功率上的优势,因为MGU-K的功率是规定的120KW(160HP),所以内燃机更给劲儿的自然在总功率上占优。上个赛季的巴西大奖赛就是这种优势的典型例子。
梅奔PU由于牺牲了MGU-H的回能,导致其更容出现ERS“电量不足”的状况。ERS的能量不够用了,赛车在出弯后就会进入”De-Rating”状态,又称“BatteryClipping”。如下图所示的,在正常情况下,MGU-K出力会覆盖出弯后的加速关键阶段;De-Rating会让MGU-K提前停止工作,导致赛车在加速阶段损失120KW的功率。
我这里刚好有一个新鲜的梅奔PUDe-Rating的例子,视频是迈阿密大奖赛“Mick撞歪头”时,Mick的车载视角录像。当赛车进入De-Rating状态时,赛车尾部的尾灯会开始闪烁,提醒后面的赛车,“我会比正常状况下要慢很多(少了120KW)”。歪头大概是为了完成之前的超车消耗了过多的电池电量,所以他的赛车在进入加速阶段后马上开始BatteryClipping。我猜,Mick赛车上的MGU-K没有因为电量不足提前断电。而正是两者赛车之间大约120KW的功率差距,让Mick做出了自己可以完成超车的误判。
整个2021赛季,只要出现梅奔PU吃瘪的情况,那么原因一定是ERS回能不足导致的引擎De-Rating。
由于本田工程师选择了追求平衡的研发思路,所以很难用“优势”或“弱点”去描述本田PU的性能特点,用“偏好”可能会更准确易懂。下图中的六条赛道,本田PU更偏好左边的三条赛道。
与之相对的,红牛赛车在巴西大奖赛面对开挂的梅奔赛车毫无招架之力;在索契赛道,红牛车队判断自己胜算不大,索性选择战略性放弃,给Max更换了新的PU;收官战中,红牛只能依靠低下压力气动设定,勉强在排位赛中抗衡动力强劲的梅奔赛车,正赛中则因为轮胎劣势而毫无招架之力。
简而言之,本田PU擅长那种主要由“长直道——低速弯——长直道”组成的赛道,因为这是ERS最理想的工况。尤其对于MGU-H来说,其只有在足够长的全油门赛段才能获得最佳的回能效率。比如,下图是我截取的一段红牛赛车的遥测数据: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些本田PU“讨厌”的赛道,他们都至少有一个赛段是由连续的中低速弯组成的。结合浅木泰昭的说法,本田选择的研发思路是基于“MGU-H回能没有规则上限”;理想状态下,本田PU的ERS能回收更多的能量,也就能更频繁地使用E-Boost(MGU-H出力),提升内燃机的输出功率。所以,在MGU-H回能受限的赛道上,本田PU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
最近一直在传“大众集团加入F1”的新闻,似乎越来越接近现实。德国制造商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简化2026新规则PU的ERS,将MGU-H移除。如果让我做决定的话,我宁愿保留MGU-H。
现在的EngineGame多有意思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