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迪链快速增长的讨论与思考

昨日我所发布的《比亚迪-迪链签发突破4000亿!》一文,引发的讨论热度出乎我意料,评论区中读者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与商票相似,迪链这类电子债权凭证也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比亚迪-迪链快速增长的讨论与思考-有驾
经过梳理,评论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1. 迪链被视作比亚迪的商票,到期即兑付,供应商在资金短缺时可通过迪链平台进行融资,此属正常的商业操作。
2. 迪链体现在比亚迪负债项下的应付账款中,属于无息类型,其金额愈高,反映出比亚迪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愈重要。
3. 如同商票,迪链被视作核心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的一种方式,因而有不少人担忧比亚迪会步恒大后尘。
二、争议的核心
迪链与商票一样,其本质都是延期支付工具。在公众认知中,核心企业若选择使用商票或迪链而非直接支付现金,往往被视为对供应商的压榨,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压榨。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经营困境愈发突出,批评这类延期支付工具的声音也愈发强烈,舆论普遍站在弱势的中小企业一方。
从政策层面来看,这些声音已得到关注。近年来,一系列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如规定大型企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延期支付方式如商业汇票,以及缩短票据的最长期限等。然而,有声音提出,为何不直接废除延期支付工具,实行企业间现金结算?这样岂不是更直接、更有效?
三、治理之道:堵不如疏,疏不如引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试想,若因多数股民在股市中亏损,我们便应关闭股市吗?延期支付工具的存在自有其合理之处。2022年票交所课题组的工作论文便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依托于商业信用的延期支付工具实现了货物流动与货款清算的时间分离,成为商品流通交换的重要“润滑剂”。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日益加大,不仅中小企业,许多大型企业亦难幸免。企业间拖欠账款现象愈发普遍。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到21.65万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3%,远超过GDP增速。
在此背景下,若政策强行要求企业实行现金结算,势必导致大量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更严重的危机。因此,当前情况下,“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的策略显得更为合理。通过引入标准化的应收账款工具如商业汇票、电子债权凭证等,替代传统的挂账方式,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当然,在此过程中,监管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