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探讨了如何挑选适合学习的台灯,其中涉及了不同光源的特性。本文将进一步通过实际测试,展示各类光源的光谱情况,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降低蓝光带来的潜在危害。
可见光概述
可见光,顾名思义,指的是我们肉眼能够感知到的光,其波长范围在380nm至780nm之间。在这个广阔的电磁波谱中,可见光只占据了一小部分。
人眼与可见光
那么,为什么人眼只能看到这一特定波段的光呢?这主要归功于我们眼睛的生理结构。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共同负责捕捉光线,前者感知光的强度,后者则识别光的颜色。这些细胞对380nm至780nm波段的光有反应,超出此范围的光则无法被感知。
实测不同光源光谱
(测试工具:远方手持光谱仪-300aw)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实测数据,来对比不同光源的光谱特性。首先是作为基准的太阳光谱:
白炽灯光谱分析
卤素灯光谱分析
荧光灯光谱探讨
LED灯光谱解读
光谱小结
太阳光谱被誉为最自然、最健康的光源,因其伴随着人类漫长的历史。白炽灯与卤素灯的光谱较为接近太阳光谱,表现为“全光谱”,在显色性上表现优异,达到Ra约98的高水平。而荧光灯由于其发光原理,光谱呈现为脉冲状,显色性略低,通常在80+。LED灯作为当前主流光源,其光谱特性依赖于发光方式,如蓝光LED配合黄光荧光粉或RGB混光,显色性可做到80+至90+。
蓝光伤害的科学认知
蓝光,特指400nm至500nm波段的光,其对人眼具有潜在的不可逆损伤。为了量化这种伤害,我们参考了GB/T20145-2006标准,其中涉及了蓝光伤害的计算方法,包括光辐射亮度、波长响应曲线以及辐射积累时间等因素。
从所给数据中,我们观察到在420nm至455nm波段,蓝光的危害性达到峰值。高端护眼台灯往往会针对这一波段进行蓝光强度的降低。
总结与建议
本文通过实测分析了不同光源的光谱特性,并与太阳光谱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蓝光伤害的问题。理解这些光源的优缺点,能够帮助我们更科学地选择适合的学习或工作环境光源。对于蓝光伤害,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既不过度恐慌,也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最后,个人建议积极拥抱新技术,如选择合适的LED台灯,并科学认识与防范蓝光伤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