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芯片研发、系统应用及市场推广的公众号。当某家芯片MCU或模拟公司声称不涉足汽车芯片领域时,你或许可以带着好奇与严肃,探询其背后缘由。涉足汽车芯片需具备战略眼光与坚定定力,然而选择不涉足此领域,同样需要明确的战略规划与定力。近日,有友人向我分享了一份车规MCU的详尽清单,并感叹行业内卷现象严重。然而,在我看来,这并非真正的内卷,而是更为激烈的内斗。内卷或许意味着大家尚能共存,尽管生存空间被压缩;而内斗,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车载MCU市场将迎来一场激烈的竞争。
从当前已发布的产品来看,无论是入门级的Cortex M0,还是高性能多核互锁的Cortex M7,均已形成初步的产品体系。这些产品不仅满足AEC-Q100标准,更兼容ISO26262 ASIL-D标准,覆盖面广泛。其中,不乏有对标Infineon的Aurix系列、NXP的S32K系列,以及NXP/Infineon高集成电机MCU的竞品出现。
审视这些厂家的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出身各异。有的来自国内领先的工业MCU企业,如兆易创新、国民技术等,他们凭借在工业MCU领域的深厚积淀,顺利将产品升级至符合AEC-Q100认证的车规MCU,并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模拟/安全/芯片厂家的身影,如纳芯微、芯钛科技等,他们也在积极布局车载MCU市场。
同时,凌鸥、峯岧等传统电机MCU厂家的加入,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从大厂出身,直接投身于汽车MCU创业的团队,如旗芯微、芯驰、智芯科技等,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与资源,正努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还有深耕车规MCU多年的杰发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他们凭借多年的积累与沉淀,稳扎稳打,不断推陈出新。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汽车MCU市场的竞争远比想象中更为激烈与残酷。在这场不归路上,众多汽车MCU公司展开了一场真刀真枪的内斗。而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更包括团队文化、专业人员配置、资金实力以及产业资金与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在此,我想分享的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部分,才是决定未来谁能真正脱颖而出的关键。这其中包括了团队文化的塑造、专业人员的引进与培养、资金的投入与运用,以及产业资金与支持的获取等。只有这些方面都做得足够出色,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甚至走得更远。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五年后谁能真正跑出来,引领国产芯片产业的未来。同时,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一起深入探讨芯片产业链的奥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