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美洲马已经消失,全球范围内,真正的野生马亚科动物也已难觅踪影。虽然非洲的斑马名字中带有‘马’字,但实际上它属于驴亚科。
许多人可能知道,普氏野马是当今世界上的一种珍稀动物,现存数量约2000匹,常被误认为是最后的野马。然而,2017年《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研究人员通过对波泰出土的20只马牙齿和骨骼,以及欧亚大陆出土的22只马进行基因组排序,并将这些古代马与已发表的18种古代和28种现代马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普氏野马实际上是已知最早驯化马的后代,大约在5500年前由波泰人开始饲养。
简而言之,普氏野马并非真正的野马,而是驯化或半驯化家马的后代。
让我们进一步拓展这个话题。马属于奇蹄目,目前现存的奇蹄目动物仅剩马、貘和犀三种。其中,仅有马科驴亚科的斑马数量相对较多,其余则岌岌可危。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除了人类活动的干预外,更重要的是奇蹄目在与其他生态位相同的偶蹄目动物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以马(奇蹄目)和牛(偶蹄目)为例,二者均以草为食,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草中含有的植硅体,即草叶中的石英成分,质地坚硬且难以消化。
那么,面对难以消化的植硅体,马和牛又是如何应对的呢?马采取了一种‘硬碰硬’的策略,通过长出长牙生嚼来应对,这种结构被称为高冠齿。然而,当这些长牙磨损殆尽时,马便无法再进食,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我们常说的‘马齿长短’,正是根据马牙的磨损情况来判断其年龄。
而牛则采用了另一种策略,它们拥有四个胃,能够先将草料吞食下去进行初步消化,再通过反刍重新咀嚼以进一步消化。这种消化方式使得牛无需像马那样长时间低头觅食,而是可以在安全的地方悠闲地反刍。当天敌来临时,显然牛比马更容易察觉到危险,从而确保自身的安全。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这种动物在自然的竞争中注定会被淘汰,而美洲马之所以更早地遭受灭顶之灾,只是因为当地的环境条件更为恶劣罢了。
值得补充的是,新旧大陆的马属动物(前文提到的马亚科为误写)在野外均已灭绝。幸运的是,旧大陆的马因被人类圈养而得以延续至今。而在新大陆,目前发现的最后的马遗骸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0至13000年,这一时间点远早于新仙女木事件,因此可以推断,新大陆马的灭绝主要是由于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
尽管如此,偶蹄目动物也同样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冲击。然而,无论是北美的野牛、各种鹿类,还是南美的羊驼等,它们都成功地存活了下来。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生态位的竞争中,马最终输给了偶蹄目动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