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的焦点是奥恰洛夫ALC与W968之间的对决。
有人或许会问,我为何没有选择奥恰洛夫ALC,是不是追求流量而故意制造争议?其实并非如此。在评测奥恰洛夫ALC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将其与InnerforceLayer ALC和张本智和ALC进行比较。奥恰洛夫ALC的显著特点是其厚度达到了6.2mm,这导致它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够出色。例如,它可能无法完全打透,给人一种半透不透的感觉,这影响了反手拧拉和正手冲杀的体验。
尽管奥恰洛夫ALC的半透不透特性使其支撑性更强,借力反弹的一速也尚可,甚至拉球力量还略胜张本ALC一筹,看似是InnerforceLayer ALC和张本智和ALC两者的中间点。然而,其厚度增加后,虽然上旋对抗和防守有所提升,但握感过于饱满,影响了使用的舒适度和容错率。尽管奥恰洛夫ALC的设计符合当前攻防转换、上旋相持以及借力反击的趋势,但在第一板上手方面,我个人还是更倾向于Innerforce Layer ALC。这一点对业余球友来说尤为重要。此外,我认识的专业选手中,除了个别直板选手外,其他人都表示6.2mm的超级张本智和还是太厚,不够透。当然,奥恰ALC在速度、旋转和力量方面并无明显短板,表现相当均衡,只是其手感让我无法完全满意。
关于字母版W968,一些1900分左右的发烧友表示,它比起官方版W968更易上手,发力要求更低,弧线更稳定可控。然而,字母版W968的手感确实稍显沉闷,不如官方版清晰。有球友提到新版968与奥恰ALC的对比,尽管新版968在面材和大芯方面有所调整,但整体厚度仍保持在6mm左右,不同于奥恰ALC的6.2mm。此外,两者在芳碳类型上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各自的性能特点。W968的黄芳碳更显柔弹,而奥恰ALC的蓝芳碳则更偏向脆性。总的来说,W968在主动发力方面更胜一筹,而奥恰ALC则在上旋相持中占据优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