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Pro”这个词的起源,它源自UCI的车队等级制度。在2015年之前的分级规则中,最高级别的车队被称为“Pro”,因此,“大Pro”一词便应运而生,用来形容那些顶级车队中的顶尖车手。换句话说,只有顶级车队中的顶级车手,才有资格被称为“大Pro”。
从这个原始含义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说,像计成这样的国内顶尖车手,都不能算作“大Pro”。因为尽管他在顶级车队中,但在车队内部他的实力只能算是末流,他是Pro,但还达不到“大”的标准。真正的大Pro,至少应该是世界巡回赛的赛段冠军级别。
对于国内公路车爱好者来说,他们对大Pro的首次深刻认知,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环京赛。当时,贝尔金车队的Robert Gesink在strava上分享了自己爬妙峰山的成绩。妙峰山有一段20公里的爬坡路段,对于入门爱好者来说,能在90分钟内完成就已经算是及格了。如果中途不停车,以最慢速度爬上去,一般就是这个成绩。而我个人的最好成绩是70分钟。在民间的业余比赛中,最好成绩甚至能进入50分钟以内。这对于大多数公路车爱好者来说,已经是“大神”级别的存在了,令人望尘莫及。然而,在环京赛中,Robert Gesink在已经骑行了一百多公里的赛段后,爬妙峰山的成绩竟然只有38分钟,平均心率还保持在165(这显然还不是他的全力)。而在2014年的环京赛中,丹马丁的妙峰山成绩更是达到了36分50秒。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首次深刻地认识到:那些让“大神”们都望尘莫及的存在,就是大Pro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Pro”这个词在普通爱好者之间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逐渐变成了他们互相吹嘘的常用词。这就像“松江齐达内”、“海淀勒布朗”一样,用世界顶级来形容身边可见的顶级。但说实话,身边可见的顶级到底有多顶?这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归根结底,“大Pro”这个词在商业互捧和吹嘘中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在这个语境下,你是大Pro,我是大Pro,人人都可以是大Pro。不信你看,“Pro”这个词在UCI的等级制度中都已经被降级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