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单车基械匠。
几天前,我们对公路车轮组的选择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不仅从功能,气动,重量,材料做了分析,还从兼容性等细节做了分析。这至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大的选择方向。
今天我们的主角是来自DTSWISS的PRC1400Spline35mm轮组。对于35mm来说,这属于一款偏爬坡的气动综合型轮组。基本上,从30mm开始,轮组就可以在骑行中提供一定的气动性能了,而35mm这这个高度,更多的还是考虑在综合路况下提供更多的甜蜜点:爬坡不拖脚,跑起来能破风。
如果你对DTSWISS近两年对公路车轮组的更新还不是十分了解的话,这里我做一个简单概述。总体上,公路车轮组被分为了三大类:PRC,ERC和ARC。其中PRC被定位为全能型轮组,ERC定位为耐力型轮组,而ARC则为气动型轮组。其中这三个系列下又有不同的高度可以提供选择。
比如今天的主角就提供35mm和65mm的选择,并分别提供碟刹和圈刹。虽然有不同的高度,但是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即使是相同的高度,每个系列都会在自己的侧重点上更为下功夫。
好了,大概了解了分类后,我们来看看这对PRC1400是如何完成自己全能型轮组的使命的。在命名上,PRC1400Spline中的Spline实际代表的是花鼓上的花键设计,这也是有别于零售版花鼓的一个主要特征。
花鼓实际上是一对DT240花鼓,在180出现之前,这一直是作为DT的顶级花鼓存在的。在PRC1400上,这款花鼓被重新设计,后花鼓得到改进,驱动侧法兰宽度增加了0.8mm,并且驱动侧的辐条角度增加2度,这对于增加轮组侧向刚性是非常有益的改善,据官方描述这一改进让侧刚性增加了15%,也算是对于成品轮组的一大加成了。
而对于前轮,如果你是选择了碟刹版本,则也会使用到Spline的花键花鼓设计,但是如果是圈刹,则为传统的0X直拉花鼓了。
阅读过我过往的文章的朋友应该会知道,我是一个比较“重”量级的车手,属于巡航死,见坡死的类型,唯一优点就是耐力好。另外从这几年的趋势来看,中间高度的轮框也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类型。所以35mm得PRC1400也给了我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并且在装胎后的视觉效果上,也能具有40-50mm轮组的八成外观,对于外观党来说也不会因为高度而失去格调。
辐条一如既往的使用了Aerolite气动辐条,这也是DTSWISS旗下的顶级气动辐条,兼顾了重量和气动性能,不过考虑到成本,级别划分和类型的问题,并没有像ARC系列上使用T型固定头的Dicut辐条(可以减少震动下的辐条转动)。
另外两个要吐槽的点也同样是关于辐条的,虽然PRC定位为综合轮组,但是辐条却使用了内置条帽的设计,加上预装的真空胎垫,本来预装真空胎垫是多么让人感到欣慰,不仅不用购买了,也不用担心自己粘的不到位了不过这样的搭配,对于日后的调试确实是一大难题。
你要调轮儿,就要撕掉真空胎垫而对于定位为综合轮组的PRC,个人感觉内置条帽也有点过于极端了,反倒让可操作性降低了。虽然DT一直以来都以高质量轮组著称,而且从我过手的DT轮组来看,编制水平确实都非常高,但是谁又能保准以后要100%不需要调试呢?
最后聊聊车圈。和ERC和ARC对比你会发现,PRC的车圈造型确实挺综合的。外宽上和ARC保持了一致,但是内款却宽了1mm。而对比ERC则是外宽和内款都窄了2mm。PRC轮组建议搭配25C的轮胎,如果车架允许,27C和28C也是可以的。
BMC是用了马牌进行测试,日常使用为proone
实际使用中,我搭配的是proone的25c轮胎,实际宽度为28.5mm。可以提供相当舒适的路感,过滤掉大部分的震动。
最终总结一下,PRC1400Spline35mm这款轮组,对于参加绕圈赛中经常出现的拉扯和反复加速,以及偏好爬坡的车手非常友好,并保留了一定的气动性能,侧向刚性也相较于零售版DT240花鼓编制的轮组更为优异。
但是对于高速巡航,和冲刺型车手来说,在40km/h左右的情况下,气动性能还是逊于高框的气动轮组的,此时建议考虑ARC系列。花鼓保养也保持了DT的一贯风格,拆卸简单,保养容易。缺点就是内置辐条让日常维护略为棘手。
最后价格我就不多罗嗦了,可以到单车基械匠的网店进行查询。那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单车基械匠,每天给您带来更多新奇,好玩,有趣,实用的单车知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