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的普及,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汽车梦,人们对汽车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外观。对汽车更全面的了解,给产品带来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民间评价标准”也逐渐成型,比如百公里油耗多少才算省油,百公里加速多少秒就够了等等。但这些所谓的“标准”正确吗?不要。今天,车168将为大家解开一个由来已久的误会。
消费者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关注车身质量。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把手指按在引擎盖上,看看引擎盖有多少凹陷。比如,“这车太软了,没法用。”“钢板太薄不结实”这几个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别说普通骑手,就连一些专业的汽车编辑也经常说起这样的话。软引擎盖薄钢板?身体不强壮?不安全吗?
有多少人以前没有用手按过引擎盖?
■发动机罩不代表车身!
首先告诉大家,汽车引擎盖的外部零件,包括车身在内,大部分都是冲压0.6-0.8毫米的镀锌冷轧钢板,所以如果只谈引擎盖钢板的厚度,那么几万辆和几十万辆甚至几百万辆可能没有太大的区别。按一下也没多大区别。这种“一个引擎盖一个引擎盖”的方法确实对老爷车有一定的区分作用,但是现在,这种方法已经完全过时,失去了意义。为什么呢?仔细听作者说。
按压引擎盖的真正目的
先说胡德行为的目的。众所周知,对于没有独立大梁的承载式车身的车辆来说,最重要的是承载车身质量的壳体结构,所以我们在评价这类车辆是否坚固安全的时候,其实是在评价它们的结构和整体刚度。但是,我们要知道,不是整个车身都要“硬”。从下面的介绍中,我们就知道车身最坚固的部分应该是乘员舱,而不是整个车身。因此,按压发动机罩的实际目的是检查乘客舱是否坚固。
但是引擎盖能代表乘客舱吗?你能代表身体结构吗?承载式车身主要受力和结构件所用的钢材,在成分、强度甚至厚度上,与引擎盖等外部零件所用的普通钢板完全不同。说白了,需要变形吸能的引擎盖和必须保证坚固的客舱在特性上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通过引擎盖的厚度来判断汽车是否坚固。
车强不强应该看什么:
那么,你如何评价一辆车是否强大呢?让我们来看看与车身安全相关的几个因素:
在车身外壳结构中,最坚固的部分应该是客舱。支撑客舱结构的钢材不是常见的材料,通常是高强度钢,也有屈服强度是高强度钢两倍以上的高等级EHSS和UHSS超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在欧美车型的车身上比较常见,而日韩车型使用的超高强度钢相对较少,其比例往往不如欧美车型高。
就整体刚性而言,车身的结构设计和钢材的强度同样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元素。根据力学设计的优化形状和结构,往往可以用较少的钢材使车体承受相同的应力,可以更好地保证客室的整体性和牢固性。目前大多数汽车的车身结构多以“3H”结构为主,整体刚性较高。一般车辆的A、B、C柱的强度是反映客厢框架整体刚性的最佳窗口。
大部分车型基于3H车身结构,有色部分采用高强度钢甚至更高强度钢。纵梁也由高强度钢制成。
与车身整体结构强度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焊接技术。如果没有好的焊接技术支撑一个车身结构的设计,只会是空。特别是在很多关键位置,拼焊往往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如果焊接强度不足,车身的整体强度会大大降低。此外,在汽车的某些部位,除了通过焊接连接之外,还应该填充。
另外,对于当代汽车来说,除了坚固的乘员舱,车身还需要有吸能设计,乘员舱周围的部分需要在碰撞中塌陷吸收能量,起到缓冲作用,减少碰撞时对人体的冲击。对于轿车来说,汽车的发动机舱前半部分和后行李舱都是采用吸能结构设计的,而对于掀背车来说,由于没有后备厢作为缓冲,所以在发生追尾事故时,汽车后部必须有保护装置,以更好地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掀背车都配备了很强的纵向和横向防撞钢梁。不同品牌对防撞钢梁的理解不同。有些品牌采用可折叠的后保护装置来吸收能量,以弥补无尾两厢车不吸收能量的安全劣势。还有人把防撞梁做得很结实,以保证碰撞中乘员舱结构的完整性。
“压引擎盖”已经过时了,但还是有意义的。
正如笔者之前所说,这种通过引擎盖来判断车身质量的方法严格来说并不是不正确,而是过时了,不能适用于当代汽车。究其原因,在于“塌缩吸能”概念的逐渐普及。前面提到的高强度客舱和碰撞溃缩区的概念是奔驰的安全工程师在50年前提出的,奔驰也是最早应用相关技术和概念的品牌。然而,这种设计理念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被大多数车型借鉴和采用。
上个世纪(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由于技术的限制,大部分品牌对安全的理解都停留在车越强越好的阶段。在他们眼里,造安全车的概念和造坦克差不多。其实这种理念真正注重的是车辆本身的整体性,并没有完全从车内乘员的安全出发。消费者也有这样的误解:车辆在碰撞中的完整性越高,就越安全。厂家追求的是车身整体的刚性而不是局部的刚性,所以车辆的引擎盖、翼子板等外部零件也承担着提高车身刚性的任务。当时的钢铁制造工艺远不如现在先进,也没有当代的超高强度材料。钢板的厚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车身的强度。所以对于上个世纪(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的大部分车型,尤其是欧美车型来说,引擎盖的厚度确实能够反映整车的刚性。
90年代末推出的桑塔纳(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2000,已经有了吸能车身结构。
随着厂家对产品碰撞事故数据的积累、碰撞试验的普及以及碰撞法规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厂家意识到设计高刚性的整车车身并不是最安全的。“碰撞溃缩吸能”和“高强度客舱”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厂商应用,包括发动机罩在内的发动机舱承担着溃缩吸能的任务。同时,钢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强度材料。这些材料应用于车辆的关键部位,而其他部位则在保证扭转结构强度的基础上设计得更轻更薄,以兼顾经济性和车身的响应性能。外部钢板与车身外壳的结构材料存在明显差异,无法依靠引擎盖等外部零件来判断车身结构的刚度,因此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目前的车型。
那么现在按引擎盖有什么意义呢?是的,虽然不能帮你判断车身的刚性和结构,但引擎盖的钢板厚度通常与其他外部零件的厚度相同,这意味着引擎盖相对较厚和坚固的汽车外部零件的钢板相对较坚固,即使对于一些冲击力稍大的碰撞,也可以通过简单的钣金进行修复,从而避免了整体更换带来的高成本。当然,在轻微划痕方面,那些使用大量树脂外饰件的车型更有维修成本优势。
■单独谈引擎盖,柔软不安全?
说了这么多,引擎盖和车身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单独看引擎盖。靠“压”是无法辨别车身是否结实的,那么我们能否用这种“压”的方法来判断引擎盖本身的质量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结构是重点,软硬粗细不是重点。
先来看看发动机罩的组成。发动机罩一般由两块0.6-0.8mm的钢板冲压直接焊接而成。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例子中,发动机罩内外两块钢板的结构完全不同。外钢板是我们看到的发动机罩的外形,而内钢板则有大量的蜂窝状雕版空,这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轻量化,另一方面还有其他功能。
上下钢板焊接在一起形成发动机罩。
好吧,那我们来谈谈安全问题。我们说引擎盖在被动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说的毫无根据。我们来看看E-NCAP的车辆碰撞测试。下图为E-NCAP一辆五星奔驰E级(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轿车。你看到图中圈出的位置了吗?引擎盖卷曲了。A00、A、B甚至SUV的引擎盖都会在碰撞中卷曲。那么,兜帽卷曲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在碰撞过程中,引擎盖的卷曲和折叠可以避免引擎盖因过度撞击而侵入乘客舱的现象,从而防止对车内乘员的伤害。其次,引擎盖的折叠可以起到缓冲和吸收能量的作用,减少对车内乘员的冲击。
无论什么类型的车,在碰撞中引擎盖都会卷曲,以确保安全。
现在,你了解发动机罩内板空的结构了吗?设计师可以利用雕刻空的不同形状来设计引擎盖最容易变形的部分,也就是外行人说的最容易变形的部分,并利用这个骨架来设计引擎盖结构中的受力方向,这样就可以根据冲击强度来精确设计引擎盖变形的位置,引擎盖在发生碰撞时可以按照设计师预期的形状卷曲,尽可能多的吸收能量。
然后我们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引擎盖软了不安全吗?答案已经给出。关键要看引擎盖在碰撞过程中能否折叠变形吸收能量,也就是说即使引擎盖不够坚固,只要能变形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就好,有利于提高被动安全性,所以关键不在于硬度,而在于引擎盖的结构设计。
还是不能理解?好吧,我们把“软”发动机罩拆下来,换成5毫米厚的高强度硼钢发动机罩,假设它的强度很高,在10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不会在碰撞中变形。这时,你可以想象如果发生碰撞,这个极其坚硬的引擎盖会发生什么。它不会变形,所以正面碰撞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引擎盖插入另一辆车,要么直接刺穿这辆车的前挡风玻璃,倾斜进入乘客舱。开车的朋友应该知道,引擎盖后端的延长线正对着颈部,碰撞时巨大的冲击力足以将坚硬的引擎盖变成一把尖刀插入驾驶舱,将前排乘客的头部铲掉...现在,你还认为头罩越硬越好吗?
“软”对行人好,引擎盖科技含量高。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人车矛盾开始显现,汽车行业也将“安全”的概念延伸到可能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身上,因此当代汽车引擎盖也承担着保护行人安全的使命。因为引擎盖比保险杠硬,遇到行人可能会对行人腿部造成严重伤害。熟悉的新款君威(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yaris等车型的前保险杠均采用整体式设计,覆盖了整个前部和前格栅,引擎盖前端向后移动。这种设计是为了行人碰撞安全,在碰撞时可以用相对较软的保险杠接触行人,减少硬伤。
尤其是对于汽车来说,人在撞到行人的时候往往会被铲起,行人会倒在引擎盖上。这时,引擎盖需要起到保护作用。一方面,引擎盖需要与下方发动机有一定的距离,防止行人摔倒后直接撞到坚硬的发动机,另一方面,引擎盖要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减少对行人躯干和头部的冲击。在这方面,头罩越硬越好。想想用头撞石头和用头撞纸盒,哪个更疼?因此,出于行人安全的考虑,坚韧的引擎盖可以像那样设计,它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形来缓冲行人的冲击。现在,我们经常看到越来越多的新车采用全引擎盖设计,看起来充满肌肉和线条。其实也是出于安全考虑,为了在发动机顶部和发动机罩之间留下足够的缓冲空。
很多高端车型都配备了爆破螺栓固定的铰链和可升降的引擎盖装置。撞击行人时,内置传感器可以引爆引擎盖根部铰链的爆破螺栓,同时掀起引擎盖后部“接住”落在引擎盖上的行人,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
带有爆破螺栓和提升装置的发动机罩可以“抓住”行人并缓冲冲击。
希望通过以上解读,骑手们能够重新认识和理解“压引擎盖”行为的意义。判断一辆车的好坏涉及很多方面,远不是一两步就能解决的。接下来,我们将告诉您如何在没有专业仪器和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眼睛、手和耳朵粗略评估和识别不同型号的质量差异。敬请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