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的上市,还是引发了不少的争论。产品市场盼望着理想能够给纯电大车带来新的思路,资本市场等待验证理想在全新赛道是否可以复制成功,用户也渴望有一个新的更好的选择。但似乎在上市的初期,舆论的喧嚣掩盖了这些原本的期待。随着产品上市的热度渐渐消退,我们也有了更好的契机来观察和分析这款产品。
在上市一个月后,理想i8的周销量也突破了1000大关,这个成绩并不能算差,虽然不及同期上市的乐道L90周销2000左右,毕竟价格比乐道还是要贵出几万,跟同门的理想L7能打个平手,来势汹汹的Model Y L首周也不过894台(应该包含试驾车)。在同价位的纯电车比如小鹏X9,即便是类型不同,但i8还是拉开了X9一个巨大的身位。那么在出师不利之后,理想i8是否“闷声发大财”的成了?
根据汽车市场的销售规律,并不能这么早得出结论。在新产品上市初期,一般都会出现首月订单爆棚而产能不足的情况,更何况,以往理想L系列所积累的老客户和潜客当中,一定有数量不少的i8的潜在客户,在产品上市初期可以快速转化,在两个月以后进入稳定销售期,才能看出产品的真正实力。
而且进一步从产品角度审视理想i8,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目标很清晰但定位很模糊,方向很明确但搭配的很拧巴的产品。最明显的就是为了追求低风阻,i8延续了MEGA的造型风格,这带来了低能耗的优势,但同时造型的体量感就会吃亏,同时后排的头部空间和后备箱高度就会受到影响。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尝试带入理想产品经理的开发思维,逆向一下这辆车的关键推导路径。
出发点,“我们要造一辆纯电车”,这是毫无疑问的,产品定位最关键的是“为谁?造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满足他们什么样的目的?”马斯洛曾经说,当我们手里有锤子的时候,看什么都会是钉子,而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自己手里有什么。理想的手里有什么?最明显的就是为家庭打造幸福大车的能力基因和公众认知。
大方向,“我们要造一辆为家庭打造的纯电六座大车”。在这个方向里,理想的产品经理接到的商业任务一定是要做一个销量领先的商业成功产品。那他们也一定会先问一个问题“这个市场有什么问题?”如果不用花巨大的成本代价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款产品的销量也就差不了。
找问题,“限制纯电六座大车市场的问题是什么?”去市面上看看,做做调研,甚至自身体会一下就能知道,而且做增程车这么久的理想可能会更清楚,纯电大车往往会因为不能不便,被限制在城市内通勤的小场景内,自然目标用户的规模就不会太大。如果能造一台里程计焦虑没有那么强或者说能够几乎打消用户焦虑的产品,那就一定能扩展用户群体的规模,也就有很大概率可以卖好。
突破口,“低能耗、长续航带来的焦虑减少以及扩展到长途场景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恰好,在MEGA身上,理想已经尝试过低风阻造型带来的能耗优势,再配合当前主流的100度左右的电池,以及高倍率充电速度,和高速快充网络的建设,似乎可以打造属于理想纯电大车的护城河,毕竟看竞争的话,现在大多数纯电大车都采用的是传统的SUV造型,风阻大、能耗高。
如果我们把汽车的核心价值简单分成四类:移动价值,代表移动属性;空间价值,代表空间内的场景属性;体验价值,代表智能体验以及一些细节体验;情绪价值,代表产品和品牌给用户带来的情感增值。那么沿着这四个方向,理想的产品经理就勾勒出当前i8的模样。
在移动价值方面,用低风阻和大电池带来长续航;在空间价值上,保证大六座的舒适空间,并具备场景的扩展性;在体验价值方面,VLA技术给辅助驾驶带来的变化将作为产品的核心特色;在情绪价值中,曾经“移动的家,幸福的家”要贯彻到底。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看似非常完美的纯电大车的产品定义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其他配置,就会得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台理想i8。
如果一切产品开发都可以是市场上有什么问题,我们发现了,去解决就OK的逻辑,那么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会成为爆款。再来回顾我们假设的那位理想的产品经理的逻辑。但我们从用户的角度,来展开另一个故事。
在纯电大车的用户需求中,最显著的是多人口共同出行,但还有更细分的三个类别:城市出行居多;城市和长途出行均衡;长途出行居多。基于这三类状态,目前最显著匹配三类需求的典型产品是纯电对应城市出行、增程对应城市和长途均衡、混动或燃油对应长途居多。
“野心勃勃”的理想产品经理,想到了一个扩大销售目标人群的问题:“如果我们既能满足城市多人口出行的需求,又能够解决一部分焦虑问题,拉拢一些长途需求占比偏多的用户,这样就可以扩大基盘,同样就具备扩大销量的机会了。”
但问题是,由于为了追求风阻而带来的造型尝试,让理想可能会损失掉一部分原有的纯电大六座的城市用户,同时纯电本身的里程焦虑问题,又不能通过低风阻、低能耗、长续航来完全解决,也就只能争取到一部分增程客户(令人惊奇的是,增程是理想的根基,如今做一款纯电竟然想要去争取增程用户,也是吃自己碗里肉的奇怪思路)。结果就是接受理想i8的两类人群加起来,也许并不如老老实实面向原有的城市场景居多的纯电大六座产品的人群大。
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产品经理在思考商业逻辑时候,对两条路线的选择。如果在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中,我们设计一款新品,想要获得更好的销量。会有两个逻辑,其一是产品相对于他人做的更好,也就是在共同的目标群体中,获得更高的选择率,这样销量会更大;其二,是改变产品的一些关键特性,满足更多用户需求,以此来扩大产品的目标人群,基数变大了,可能获得销量也会更大。理想的产品经理选择的是后者。
但这其中就带来了理想i8当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在移动价值方面,过多的关注低能耗、长续航,会让其投入有些过剩。同时导致在空间价值上,没有前备箱以及后排头部空间较小。设想一下,当你的目标人群扩展到经常带一家人长途出行的用户群体,他们出行的过程中,后排压抑明显是不友好项,同时行李箱空间小,也同样是致命的问题,毕竟多人出行,也同样意味着行李多。
在体验价值层面,VLA虽然已经推送,但是其体验感并不能成为用户购买当中的决策项目。最关键的在情绪价值上,造型风格在MEGA身上虽然引起争议,但由于其原创性还能够给用户带来情绪价值。可是将这个风格继续放到i8身上,一方面缺少了那种一眼科技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过于低矮的尾部线条,也让整车的体量感大打折扣,会给部分用户花大价钱买了个小车的错觉。同时此前让理想引以为傲的“家庭”品牌感,目前能够提供给用户的,也仅此而已,用户如果更追求这种情绪价值,为什么不去买一个原汁原味的L系列呢?
由此可见,理想i8似乎背离了理想一直坚持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理念,落入到了产品经理的自证逻辑中。这种想要把目标人群扩大的思路,在逻辑上完全没有错,但反过来以用户的需求视角来看,就会看到一个野心大于产品力,都想要但都没能给得很足的拧巴产品。
再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市面上目前跟理想i8很相似的产品主要是Model Y L和乐道L90。这两款产品的野心没有理想那么大,思路非常直接清晰。Model Y L并不想卖给那些开着它经常跑长途的人,它的目标用户就是偶尔有六座需求的家庭,主要还是解决城市内多人或多货移动的需求;乐道L90则没有考虑续航问题,传统SUV的造型,和不大的电池,用户要么在城市内通勤,长途就押宝换电,同时换来了巨大的乘坐空间和储物空间。
接下来还有来势汹汹的问界M7的纯电版即将上市,更高一级别的极氪900和全新蔚来ES8也收获了不少好评,马上就会正式开售。理想i8如果想稳住周销千辆,仅凭产品力会遇到极大的挑战。自家的i6也将在月底上市,本来还未站稳i8内部也会受到冲击。i8没有完成类似当年L9的使命,那么i6能够复制L6的辉煌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