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还插在中控上,刚提的新车还没来得及上牌,朋友圈点赞数四百多,朋友也送来了人生第一桶花篮。三个月后,我的手闲得慌,点开各大汽车APP——嗯,新款上市了,官方调价。价格下调三万,配置升级,额外献上满满的科技感与新鲜空气。卖车?贬值得比艳遇还快。吐槽?只会招来更多“等等党”的冷笑。首发大定车主,成了新能源圈一个独特的物种,热情支持,后知后觉,最后写下“以后谁再首发我就剁手”的咒语。
你烧过的香,别人拿来点蚊香;你发的光,反噬成了自己的火。
其实,背刺首发车主已经成了新能源车企的固定桥段——比热剧里老公出轨还稳得多,剧情每季必来,套路不变。老板们表面笑容可掬,行业展会上讲“以用户为本”,但在动作上,却坚决做一个天真烂漫的价格杀手——三个月前掏钱包支持你的那个人,三个月后在各大社交平台成了最大的黑粉,这是一场注定不体面的离婚:你原本以为,自己娶的是白月光,到头来竟然成了绿帽王。
再往深了说,这种背刺,不止是钱的事,更是信仰和信任的塌陷。“首发大定”的属性是什么?那是你企业里最贵的种子用户,是朋友圈自来水,是小区停车场里手持哈弗的“新科技大V”,为品牌背书、到处拉人助力——这些人,不仅是下单的客户,更是免费又极具穿透力的广告投放点。他们愿意信你,拼的是对品牌的理想主义,说白了,他们甚至具备一点原始教众的意味。你砍了他们,他们绝不会再用钱养你,剩下的只有怨气,远比微博带节奏还狠。
问题是,车企们却习惯了用短线思维对待长周期关系——增量市场是焦虑的,熬不过的都是现金流的问题。定价、技术、品牌,三座大山,一朝没站稳,销量是能冲起来的,而信任一次坍塌,修复成本等同于请个明星出丑闻还难。
再剖开点细节,价格背刺,其实有两种:隔代型、同代型。隔代型可以理解——技术更新换代,降价或多或少是刚需,顶多会被骂一句“创新太快买早了”,但消费者勉强能消化。毕竟汽车正快步迈向“快消品”逻辑。手机一年一换的逻辑被默默学了过去,老车主自我安慰“买的是时光,不是产品”。但同代型背刺就令人愤怒——今天买,明天跌价,后天变相送配置,难免不让人怀疑车企的市场预判到底是不是靠算卦。官方保价90天?更像是提前告知大家:请准备迎接价格地震。
技术背刺也在日常上演。一年小改,大家能忍,毕竟车企需要迭代生存。但有些企业玩起“芯片突升级”,硬件临时焊接个新花样,老车主怎么升级?唯一在路口挥汗的,只剩下首发党。技术快进,人心难跟。要不以后都把芯片、雷达、摄像头做成插拔式,谁要新功能去买个配件即可——当然,动了车企的销售大蛋糕,现实让人尴尬。企业不傻,谁会让自己断了老本?
还有比价格、技术更绝的“品牌背刺”——当你的家庭用车,哪天排成了网约车队头,那一刻,你想说自己有点品位都难。广汽埃安、比亚迪汉,都是被自家司机“割”过的。车企想提升出货量,不惜牺牲品牌含金量,堆销量易,赚用户难。品牌往往是自己泼的油,顺便一把火就顺利点燃。
我和不少车企的人私聊,他们说很多细节早就在内部讨论,只是销售压力如山,市场缺乏定价纪律,降价成为“行业共识”——就像是宿舍里先睡的那个哥们,总被后面回来的同学掀了被子。这种无解的逻辑里,其实只有一个结论:“行业还很幼稚。”不歧视大家,毕竟谁都想在大潮里活下来,有谁能永远是那个最理性的玩家?没见“补差价”变成了保司的新业务,谁还敢不防备点?
用一句行业老话:组织崩塌,始于信任塌陷。新能源车圈的最大黑粉群体已然变成了自己的车主。公关部见怪不怪,网友都麻木了。只要天天有新车上市,新客户不断冲浪,老客户的后悔和愤怒就能被人流量吞噬,直到有一天,这个池子再也掏不出水,谁还会接盘?
我并不打算给车企们什么“道德说教”。一大定车主被背刺,骂几句也许不疼不痒。只是,信任不是空气,不用付钱。眼下车市竞争刺刀见红,短视一点,每年可以降价一次、技术更新一次。长远看,光靠新客换老客的游戏,能玩吗?等每个人都成了“等等党”,这个局还能玩出花吗?
当然,外人说破嘴,不顶一辆降价五万的实惠。就像传统婚姻里,谁都说别伤透老婆的心,到头来还是隔壁老王来敲门。未来新能源市场还会继续进化——价格体系透明后,谁能做到不背刺?如果首发大定都变成试验田,老车主是不是只能沦为用脚投票的普通人?
写到这里,我已经把那只想剁的手塞进口袋里。能不能再成为谁的新粉丝,不重要了。加入“黑粉”军团,倒是也没什么丢人,毕竟这才算回归理性。对了,最近准备在杭州小试牛刀开新酒吧,烈酒为主,想喝冷饮就抱歉了。音乐要听爵士、民谣,聊聊这些年的背刺和不甘,比拼理性克制,或许比大定首发更靠谱。

愿下次买车,不再是用真金白银为背刺买单。不知道屏幕前的你,下次还会为哪个logo提前交押金?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