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汽)总装厂,一幅钢铁与科技交织的壮阔图景扑面而来。流水线上每6分钟就有一辆重卡下线,这些车辆将从西安出发,驶向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建设工地。
如今,中国每出口5辆重卡,就有1辆来自陕汽。陕西重型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海外品牌经理回翔表示:“预计到9月底,我们的出口量将达到近4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15亿元以上。”

国际化之路
“钢铁森林”中的“中国智造”
走访陕汽总装厂时,看到的是一幅现代化的震撼画面——进入这座现代化工业制造车间,犹如置身“钢铁森林”,475米长的生产线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初建成时是亚洲最长的生产线之一。每条生产线设有34道装配工位,自动化机械臂精准装配着零部件,工作人员在各自工位上有序忙碌,日产峰值达到450辆。
在重点市场,陕汽取得了显著突破。在沙特阿拉伯和菲律宾,陕汽实现了销量破千;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尔及利亚,陕汽的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成为当地深受信赖的重卡“第一品牌”。
哈萨克斯坦小伙安凯的亲历与见证,正是陕汽国际化之路的一个缩影。
2013年,安凯来到西安留学。在一次展会上担任翻译时,他与陕汽结缘并入职至今。如今,作为驻阿拉木图的销售代表,他已成为连接两地的商业文化桥梁。
正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安凯”,共同铺就陕汽的国际化之路。
“如今,我们在海外拥有200多家一级经销商,500多家服务站,基本实现了对出口国家的全覆盖。”回翔说。陕汽不仅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还在17个国家建立了本地化生产基地。
产品战略
从“以价求量”转向“质量取胜”
与此同时,陕汽正从“以价求量”向“质量取胜”转变。
回翔介绍道:“我们的X系列高端产品今年销量已超过1万辆,占总销量的30%以上。”
据了解,陕汽旗舰产品X6000已出口到26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南非等市场。陕汽的新能源产品已扩展到20多款,出口至英国、荷兰、摩洛哥等16个国家。
记者了解到,陕汽推行“一国一车”策略——根据当地市场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产品、服务、配件、智能网联等方面,“量身打造”车辆整体解决方案。2023年,陕汽针对海外市场累计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182项,完成7款偏置码头车导入。
如今,陕汽的偏置码头车已在韩国、土耳其、新加坡等地的国际大型港口投用,与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
车联网赋能
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车联网是陕汽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的核心。
在陕汽天行健车联网大数据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时勾勒出一张覆盖全球的“移动地图”。平台累计接入车辆已突破120万台。
“这辆行驶在吉林的车,累计里程已达173万公里。”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道,平台能实时分析驾驶员行为,对急加速、急减速等操作发出提醒,帮助车队平均降低油耗约5%。
2025年,天行健系统实现了全面升级。陕汽天行健车联网产品部副部长王召立介绍道:“我们提升了海外地图和时区的兼容性,新增多种语言版本,目前共支持5种语言版本。”
创新驱动
千万元重奖创新成果
创新,在陕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与扎根基层的文化。不久前,陕汽拿出1015万元重奖创新成果,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巨大反响。如今,陕汽已形成“技术创新顶天立地、小微创新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陕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线转型升级。公司围绕整车制造的加工、装配、物流等环节,全流程识别绿色制造提质增效改善点,36个工艺改善项目实施落地。
来自一线员工的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驾驶室小型弧焊站焊接工艺改进,原来5种零件焊接加工需要5名员工操作,改进后仅需2名员工操作……
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出发,陕汽重卡正在驶向世界更多角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