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拒造“第二辆五菱”,雷军清醒还是保守?

红米汽车梦碎?雷军直播亲证:小米暂不造国民神车!

三分钟狂揽20万订单背后,小米汽车正面临一场产能与野心的极限拉扯。

“我们确实没有这样的打算。”7月2日晚,面对直播间网友关于“红米汽车”的提问,雷军的回应斩钉截铁。这位小米掌舵人时隔三个月重返直播,在展示YU7三分钟斩获20万订单的“现象级战绩”时,亲手关上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国民平价电车”大门

小米汽车的两款产品已成市场爆款:SU7待交付订单堆积如山,新上市的Y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8-61周2,4。面对35万辆的年度产能目标,雷军坦言:“国内排队实在太多,2027年才会考虑出海”当产能成为甜蜜的负担,平价车战略被迫让位于生存现实

小米拒造“第二辆五菱”,雷军清醒还是保守?-有驾

01 红米汽车幻灭,小米的务实抉择

雷军的表态并非孤立。早在网友热议“红米汽车”时,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便泼下冷水:“小米汽车刚刚起步,肯定先做好小米汽车。”高层的一致口径,揭示了小米汽车战略的优先级:高端突破优先于规模普及。

市场曾对“红米汽车”寄予厚望。行业分析指出,10-15万元级大众市场存在巨大空白,消费者渴望获得“不妥协的智能体验”7。小鹏MONA M03与吉利银河E5等“类红米车型”的热销(订单分别超6万和1.2万辆),更印证了这一市场的爆发潜力

小米手握多重优势:覆盖全国的1.2万家门店、澎湃OS生态协同能力、以及SU7/YU7奠定的技术公信力7。若推出红米汽车,其渠道与生态的叠加效应将形成独特护城河。

小米却选择按兵不动。当产能与订单的失衡成为首要矛盾,贸然开辟新战场只会加剧交付危机。

小米拒造“第二辆五菱”,雷军清醒还是保守?-有驾

02 产能困局:甜蜜负担下的战略收缩

YU7的爆单数据令人瞠目:3分钟大定20万辆,1小时冲至28.9万辆,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狂欢背后是残酷的产能挑战。小米已将2025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5,但YU7标准版交付周期仍排到58周后

产能瓶颈催生行业乱象。多家车企推出“截胡”策略,为YU7退订用户提供定金补偿4。雷军在直播中直言:“个别车企的拦截话术存在诋毁歪曲,大可不必。”当行业陷入订单争夺混战,小米的当务之急是守住交付生命线

供应链与制造能力成为生死命门。北京工厂二期30万辆年产能远不能满足需求7。雷军坦承:“恳请大家耐心等待”产能困境下,红米汽车计划从战略选项退化为奢侈幻想

小米拒造“第二辆五菱”,雷军清醒还是保守?-有驾

03 高端深耕:小米汽车的生存法则

放弃红米汽车,小米正全力巩固高端阵地。其打法透露三层深意:

  1. 财务健康优先。小米汽车一季度毛利率达23.2%,位居国内车企首位,净亏损仅5亿元。雷军明牌宣布:“Q3、Q4将实现盈利”。若目标达成,小米将成为继理想、问界、零跑后第四家盈利新势力,速度远超蔚来小鹏。

  2. 技术壁垒构建。雷军宣布投入35亿元升级YU7智驾系统,并启动汽车芯片自研计划。从9100吨压铸技术到AI质检系统,小米超级工厂的智能制造体系已初具雏形

  3. 用户生态扩张。YU7用户画像揭示破圈效应:女性占比30%(较SU7高4.5%),苹果用户达52.4%,超40%为小米新用户生态协同正在突破品牌边界

雷军拒绝红米汽车,是一场清醒的商业权衡。

小米拒造“第二辆五菱”,雷军清醒还是保守?-有驾

放弃红米汽车,本质是小米在产能与盈利双重压力下的战略防御。当新势力普遍深陷亏损泥潭,小米23.2%的毛利率与逼近盈利的财报,成为资本市场罕见的亮色

雷军将资源集中于高端市场,既是为化解产能危机争取时间,也是在智能驾驶技术窗口期(2025年高阶智驾成本将降至5000元内)到来前的蓄力用高端利润反哺技术研发,用生态黏性降低获客成本——这条“特斯拉式”路径,正被小米赋予中国解法

“让所有人享受科技乐趣”的红米精神,终将在汽车领域落地。但当下的产能困境与盈利诉求,让雷军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科技平权的理想,终究要让位于企业生存的现实

你看好小米高端路线还是期待国民电车?@华叔大视界,评论区留下你的洞见!

#热点观察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